中国田径的冷热思考:刘翔之后“刘翔”在哪?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3月03日12:24 新闻晚报 | ||||||||
中国田径的冷热思考 带着两个冠军和今年男子60米栏的世界第三的成绩,刘翔离开了天津。当然,在津门的短短四天,刘翔收获的绝非只有这两样东西,至少他还听到了无数的掌声,以及其他运动员眼中艳羡的目光。
三月初的天津再次见证了中国田径的两大主题———无比风光和无限孤独。无比风光的是孙海平、刘翔师徒二人,媒体一天到晚的追踪报道已经让两人烦不胜烦,于是在天津,人们从孙海平嘴中听到了这样的声音———“再这样下去,我们只好躲到欧洲去训练”。而无限孤独则是刘翔和孙海平之外的所有中国田径人,无论他们表现好坏,都不会有太多人来关注。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首日60米栏比赛后,当记者向身边的同行询问“谁第二个冲过终点”时,他们的回答异口同声:“谁是第二,难道重要吗?” 这并不是在为寂寞者鸣屈,因为竞技体育从来都是这样———鲜花和掌声永远只献给那些站在顶峰的人。所以在这个吝啬赞美的年代里,要想不让别人独美,首先你自己必须作出一番成就来。 但中国田径之所以总是在寂寞中前行,缺少的恰恰是与英雄齐头并进的人。所以,尽管我们从前看到了朱建华,但看不到朱建华第二。尽管我们曾有过一匹“东方神鹿”王军霞,但当王军霞退役后,中国长跑马上出现了断层的真空。 不可否认,刘翔是个跨栏天才,他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与自身的运动天赋有很大的关系。然而在田管中心副主任冯树勇眼里,中国田径整体水平低,并不是因为千里马太少,而是孙海平这样的伯乐不常有。所以,很多好的苗子,往往因为缺少精雕细凿而半途而废。 每个人都渴望成为刘翔,每个人都希望像孙海平现在这般风光。但现在的问题是,竞技体育不同于伐木和搬家,你多砍几斧头,多跑几趟,成果立即就会显现。运动员练得再苦,教练员工作再敬业,有时并不一定能收到回报。 但观念的改变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再以杨耀祖等人赴美训练这件事情为例,据上海体育运动技术学院副院长杨培刚介绍,本来对方要求中国派10人过去,但由于很多省市考虑今年是全运会年,最终只去了4人。因为大多数人都害怕,这样的尝试会造成水土不服,最后不仅成绩没上去,连原本大有希望的全运会金牌都丢掉了。 任何人都有权利决定自己走怎样的路,但很大程度上,正是这种金牌至上而非成绩至上的思想害了中国田径。因为很多人就是抱着这样的态度,既然我的运动员能在国内赛场称王称霸,既然一枚全运金牌就能让我活得很滋润,那么我何必再去干那些冒险的事情。 但在无奈的同时,我们还是能听到一些好消息。比如此次在天津,记者不仅发现,女子跨栏名将冯云已经成为刘翔的队友,而且还看到有教练主动找到冯树勇,问是否可以将自己的队员交给孙海平带。而另一方面,为了推广刘翔的成功模式,田管中心也已将孙海平任命为国家田径队副总教练。据说全运会过后,包括史冬鹏在内的国内许多有希望的跨栏运动员都会投师孙海平名下。 没人胆敢保证,投师一个高水平教练就一定能成为“刘翔第二”,因为宝石可以雕成玉,但鸡蛋永远变不成石头。不过在这样的改变中,我们至少已经看到了一种尝试的勇气。 对于中国能否在110栏上涌现出第二个“刘翔”,我们大可不必担忧,但如果能在田径的其它项目上出现“刘翔”第二,那才是中国田径最大的幸事。作者:特派记者孙文祥晚报天津今晨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