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荣回首训练局时光 12年摇出29枚奥运金牌(图)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2月23日10:40 今晚报 | ||||||||||
李富荣说,自己是一个幸运儿,赶上了中国大发展的好时机。在他是乒乓球运动员时,中国体育走向了世界;当他担任教练时,中国体育收获了一大批世界冠军;当他出任官员时,中国体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 1983年到1985年,组织送我到北京体育大学学习。在一线岗位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后,要想更上一层楼,就必须多学一点知识。在我们那个班里,有两个人后来成为全国有名的足球教练,一个是上海人胡之刚,一个是大连人迟尚斌。 当时我已经41岁了,每天上课,包括运动医学、运动心理学,还有英语,有好几门功课,都需要花很大的功夫去温习,学习非常紧张。我仗着“苦干加巧干”,最终顺利毕业。 1985年,我结束了学习生涯,被委任为训练局局长。当时,训练局有“世界冠军摇篮”之称。训练局的任务相当吃紧,别人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不过我上任时,没烧什么“火”,只有两个念头:第一,除非不做,要做就要力求做到最好,对工作一定要认真;第二,一把手要民主,必须听得进不同意见。当时,我把训练局所负责的全部运动项目,分派给各位副局长,自己主抓一摊。我对班子同志说,你们放手把工作抓好,有什么问题,我们一起解决。 记得有一次,我与主管体操的副局长张健沟通时,建议他一定要处理好高健的问题,不要让外人有“两健不能共存”的印象。他听了我的意见,把事情处理得相当完善,中国体操也走上了快轨。 (我问李富荣,从教练员过渡到官员,有什么地方不太适应,李富荣很仔细地想了想回答说:“我觉得一切很自然。”对李富荣的这种“自然”,蔡振华十分理解:“在平时与李指导的接触中,很多人都觉得李指导有一些不怒自威的味道。这种‘威’,不仅是威严,而且是威信。他有辉煌的经历摆在那里,别人不服是不行的。”) 我记得那时体育比较缺钱。训练局有九个大项目,包括训练、比赛和食宿等,一年总共只有2000万元。和现在相比,这点投入确实显得比较少。不过,我动员训练局工作人员全力以赴克服困难,自己的工作也充满了动力。 在担任训练局局长的12年间,在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各项目领队、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共同努力下,训练局的成绩不错。1988年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只拿到5枚金牌,这些金牌都是训练局所管的项目;1992年奥运会拿的16枚金牌中,有12枚出自训练局;1996年在亚特兰大拿的16枚金牌中的12枚来自训练局。假如说,训练局是“世界冠军摇篮”的话,那么在我担任训练局局长的12年间,这个摇篮总共“摇”出了29枚奥运金牌。 1997年我离开训练局,担任国家体委专职委员。1999年担任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这以后,国家体育总局进行了改革,将训练局下属的项目分了出去。而训练局则逐渐转变了职能,基本上变成了后勤部门。 (12年训练局局长的经历,让李富荣完成了一种转变。他在保存运动员时代的爽直和聪慧的同时也多出了一种气质。一名与李富荣相处了20多年的记者回忆说:“忽然有一天,我发现他的身上,有了某种气质,一种非常独特的魅力。”) 很多人说,我是一个业务型的干部。我想,这和我的经历有关,毕竟我是从球员、教练员一步步走过来的。在很多问题的处理上,我比较了解教练员和运动员,知道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怎么解决。毕竟,体育有它的特殊性,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水平。在训练局局长的位置上相当锻炼人,如果我的官员生涯没有从这里起步,那我的人生会有很大的不一样。晏秋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