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于吉川:金州97,激情与遗憾同在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2月07日03:38 足球周报

  谷欣 周剑

  1997年的金州体育场,曾经是一片红色的海洋。在那里,几万名球迷挥舞着国旗,热血沸腾,齐声高唱《歌唱祖国》,那是十强赛留给人们的难忘记忆。欢乐与泪水同在,所有经历过的人都无法忘记7年前的残阳金州,挥舞着弯刀的波斯铁骑狠狠地在中国球迷心上剜上了的那一刀。本期《足球人生》嘉宾也是当年这一历史时刻的见证者——金州文体局的局长
于吉川,和球迷们一起回顾当年激情燃烧的岁月。

  文体局长是球迷

  记者:于局长,您好。您所在的金州文体局原来是体育局体委改制过来的吧?

  于吉川:金州文体局原来是体育运动委员会和文化局机构改革后合为一个局,现在叫文化体育局,到现在已经三年了。我从1994年到2002年,在体委做了八年的主任,但我和体育之间的渊源要追溯到学生时代。

  记者:您以前是体育专业的?

  于吉川:我是体院毕业生,学体育专业的。我最早是在大连大学念书(当时叫大连师范专科学校),后来到了沈阳体育学院。客观的讲,我应当算一个体育工作者,到目前为止,也算一个体育工作最基层的管理者。

  记者:您怎么看待足球的?

  于吉川:足球是世界第一运动,尤其是青少年都愿意从事这个活动。足球场地大、观众多,老百姓非常喜爱这项运动。就我个人而言,我也挺喜欢足球,但我不是一个真正的足球工作者,因此我没有在这方面进行专业的研究和了解。但是作为一个基层体育工作的管理者,我对足球还是有一定了解的。

  记者:听说您在金州体校设立足球队,是因为你对足球的喜爱吗?

  于吉川:金州体校必须得设立这个项目,因为目前很多青少年都想从事足球运动。我们设足球项目属于业余训练,为了是让更多热爱喜欢足球的孩子能踢上球、踢好球。

  费尽周折申办主场

  记者:很多人说,金州之所以闻名于全国,是因为1997年的十强赛。您能和我们讲讲,当时十强赛前期的申办工作吗?

  于吉川:说到十强赛申办权的问题,确实让我记忆深刻。我还记得那场足球赛的全称是“第十六届世界杯足球赛亚洲区决赛中国队主场”。当时全国各个省市竞争都很激烈,能够落户我们大连金州,大概有这么几个因素。首先当时金州的体育场是刚刚建成的,从草坪、观众席到整个场地的条件相对要比其他城市好一点,这是客观条件。从主观上看,当时万达集团的老总王健林先生对足球也是情有独钟,他除了赞助大连万达队之外,也有把中国队主场设在金州的想法。还有一点是当时国家队教练班子非常看好大连的足球氛围。当时几个教练组的同志来大连看队员,曾在金州私下议论,说主场可不可以设在这里。更重要的是大连市委市政府对那次申办工作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记者:您的意思是,申办工作的成功,是大连方方面面共同努力的结果。

  于吉川:是这样的。即使在申办下来后,我们也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帮助。比如当时分管票务工作和场地工作的石雪清先生,就是和我们一起做的国旗,我们一起商量各个出口放哪些宣传品等等。虽然现在回想起来,1997年组织十强赛主场的时候,我们的经验还是不足,有很多缺欠,但我们是尽了最大的努力,把这项工作做好。而且通过这一项活动,大连承办这样大的足球赛事上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宅电成了票务热线

  记者:承办成功后,您是压力大于激情还是激情大于压力?

  于吉川:申办成功了,我认为压力和激情同在。中国队既然把十强赛的主场设在这,我们就要给中国队创造一个良好的比赛条件和热烈的主场氛围。所以我们要考虑到运动员的饮食、住宿、交通、适应场地等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要考虑周全。从激情角度来讲,我觉得能把这么大的赛事放到大连,放在金州,我很高兴,也有决心把这件事做好。

  记者:1997年大连的足球氛围非常好,甲A联赛几乎场场爆满,在十强赛的时候,仅大连的球迷就可以把金州体育场坐满。那么您是如何协调全国球迷和大连球迷的票务工作的?

  于吉川:那时大连球迷确实非常热情,这也给票务工作带来挑战。比如说大连市本地的球迷怎么安排,大连各个单位怎样考虑;全国的球迷应该给多少票,球迷来了看不到球怎么办……这些都非常伤脑筋,毕竟场地观众的坐席有限,31000人还不能坐满。我当时是体委主任,好多球迷都以为我能够整着票。由于我在金州这么长时间,从事教学工作13年,有很多朋友和学生,所以当时那段时间家里的电话几乎没有停过,一个接一个,都打到半夜12点多。没办法,我就想把电话线拔了,但我还怕有别的事,来找我找不着,没有办法,我爱人就拿大棉被给电话捂上。电话来了铃声小点,还能听到。

  万人高歌《歌唱祖国》

  记者:在十强赛期间,有没有让你印象深刻的事情?

  于吉川:9月30日对伊朗,李明罚进了个点球,我们上半场20领先,当时全场的观众甚至全国的球迷都认为那场比赛中国队一定拿下来了。中场休息的时候,全场3万多球迷齐声高唱《歌唱祖国》,当时感觉自己每一根血管里的血液都在膨胀和沸腾,心情非常激动。

  记者:这首歌是事先准备好的,还是临时想到的?

  于吉川:事先准备好的。当时我们有一个计划,假如中国队上半场胜了,中场应该放什么曲子;如果不胜怎么办,如果我们落后怎么办,都是有方案的。中场时候我们2:0领先,当时球迷全场的观众和扬声器一起唱《歌唱祖国》,很多球迷嗓子都唱哑了,还是一遍接着一遍唱。可以说,这是一次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一场足球比赛把那么多人凝聚在一起,劲往一起使,齐心协力,可见足球这项运动对推动社会的发展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武汉球迷叩头求胜

  记者:当时有没有想到下半场的转机?

  于吉川:我也担心过,而下半场确确实实就出现了这种情况,伊朗队4:2反败为胜。当马达维吉亚从右路打了一个球,将比分扳平,从那以后我们观众的情绪就下来了,当时我们还抱着侥幸心理,认为主场能平也行,没想到又被人家又踢进俩。

  记者:散场的时候球迷们是什么样子?

  于吉川:全场没有一点声音,大多球迷们都是静悄悄地离开现场,王俊生坐在主席台上至少有5分钟没有站起来。

  记者:外地的球迷也这么平静吗?

  于吉川:我记得有些武汉来的球迷,他们是坐着大卡车来的。因为北方的9月有些凉了,他们就在卡车顶上铺上稻草,晚上就在车上睡。可以说,这些外地球迷太希望比赛能拿下来了,所以当比赛结束的时候,他们就在体育场的外面三步一叩头,说——我们求求你了,中国队,你胜了吧!


 

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卡特VC系列特辑


墨西哥Dunk Low


Lebron II low


Air Jordan XX


第三届高中篮球联赛


组建属于自己的团队


情人节滑雪火热报名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