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子萨芬和他的网球家庭 流连花丛与美女过从甚密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2月05日15:57 北京晚报 | ||||||||
百年澳网后,人们记住了这个名字———马拉特·萨芬。这位澳网新科男单冠军,这位桀骜不驯、个性突出的“浪子”……有人曾把25岁的萨芬与35岁的阿加西相提并论,一是因为萨芬和10年前的阿加西一样无拘无束、任性任情;更重要的是和10年前的阿加西一样,萨芬也称得上流连“花丛”,与各式各样的美女过从甚密。但是,在萨芬的人生世界中,家庭成员的位置,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
萨芬母亲从目前来看,真正影响了萨芬一生的女人只有一个———那位“著名”的母亲罗莎·伊斯拉诺娃。她曾是俄罗斯著名的网球选手,又是多位俄罗斯现役女单高手的启蒙教练。 萨芬从小就跟着妈妈在球场上“混”,6岁时妈妈把球拍塞到了他的手中。萨芬刚成名时,曾对媒体说他根本不曾选择网球,是母亲替他做的主。直到今天,在网球为萨芬带来了巨大的名气和财富后,他依旧坚称当年“不在乎也不喜欢它”,他喜欢的是足球、冰球。然而,罗莎不这样认为,她看出儿子身上巨大的天赋不是用来从事其他运动的。在萨芬13岁时,罗莎单独把他送到西班牙的网球学校学习。让孩子离乡背井,来到文化氛围完全不同的国家,这对一位母亲来说是需要勇气的! 萨芬至今还抱怨,妈妈当年总是不断“逼迫”他,总强调他“必须做”什么,总要他努力赢得每场比赛。萨芬说:“我不能说妈妈的坏话,可那种方法会杀了你,让你总想爆炸。”母亲追求完美的个性,给了网球世界一个总想“爆炸”的萨芬。萨芬承认,他之所以在比赛中情绪不稳定,正是因为太“追求完美”了。即使领先,也会因为发挥不好而恼怒。这一点,早被证明是萨芬在职业生涯中的最大障碍。 妹妹有意思的是,网上有很多的女孩虽然对这个高大英俊的球星热爱、钟情之态溢于言表,但她们中许多人更愿意选择做萨芬的“妹妹”。做萨芬的妹妹究竟是什么滋味呢?在现实中,只有迪娜拉·萨芬娜最明白。迪娜拉曾这样形容自己的这个“网球家庭”:“我们是快乐的一家人,马拉特也是一个好哥哥。”就在百年澳网上,迪娜拉次轮在先赢一盘时却输给了毛瑞斯莫。赛后,萨芬当着记者毫不客气地评价妹妹,说她要和一流高手交锋,还要再“长大点”。这番话,据说让迪娜拉非常伤心沮丧。得知妹妹反应的萨芬,居然来了一句:“女人就是多愁善感。” 在酒店里通过电视,萨芬几乎看完了妹妹的整场比赛。在自己的比赛结束后,萨芬把新闻发布会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分析妹妹,而不是他自己。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到哥哥对妹妹的一颗爱惜之心。萨芬说:“看到她就要错过那列‘火车’,我总是担心———她必须奔跑起来。没人能告诉她怎么做,她必须自己做决定!在这方面,我有责任帮助她。”面对俄罗斯女选手大踏步前进的浪潮,萨芬是真担心妹妹会错过那列“火车”,从此沦为平庸之辈啊!恨铁不成钢,难怪说出来的话带着火气。 父亲至于他的父亲米哈伊尔·“米沙”·萨芬,我们只能用“影子”来形容了。对于这位“星爸”,人们能知道的大概只有3件事。第一,他是俄罗斯目前最著名的“斯巴达”网球学校的管理者之一。第二,他曾是田径运动员,百米短跑选手,但似乎最好成绩仅限于莫斯科全市的冠军。第三,也许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他的脾气、个性,几乎完全遗传给了他的儿子。 至于父亲和儿子的关系,那是世界上最难懂的一种感情,比之母子、兄妹要更加的“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要想知道这对父子之间的故事,恐怕得等到某天,那个基本不愿意谈及“私生活”的美网、澳网冠军自己开口才行吧!或者,我们可以听听萨芬自己的“家庭观”,从中也许能够感悟到一些东西。萨芬说:“我不会在没准备好的情况下就选择结婚的,(因为)那意味着,我必须准备好做一个父亲。我非常喜欢孩子,不过,在我现在这种情况下,对孩子的生活是不太好的。所以,我事前必须仔细考虑清楚,再做决定。”那句中西皆有的谚语是怎么说的来着?“LIKEFATHER,LIKESON(有其父,必有其子)”。彭延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