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把赛场带到战场——我国首支维和运输队在利比里亚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2月01日09:03 中国体育报

  蓝色贝雷帽,绿色迷彩服,象征世界和平的联合国臂章与红色耀眼的“CHINA”字样相映生辉。2003年12月9日,我国第一支维和运输分队从首都机场出发,飞赴利比里亚,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2005年1月5日,当他们圆满完成任务载誉归来的时候,在首都机场迎接他们的是一束束怒放的鲜花,是亲人们一张张充满期盼的幸福笑脸,是首长们一句句“黑了”、“瘦了”、“结实了”等饱含喜悦与赞赏的问候……维和一年间,他们累计行程110多万公里,运送各类人员7万多人次,运送后勤保障物资3万多吨。他们以严明的纪律、高尚的风格和 超群的技术,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良好形象,被联合国驻利比里亚维和部队司令奥潘德将军誉为“NO.1”。

  参与维和:练了身体练心理

  提到维和部队,我不禁肃然起敬心生向往:为了和平、正义、博爱而投身艰难困苦之境,在战火频仍、生灵涂炭之地,用自己的忠诚与信仰种植美丽的橄榄树,让世界充满爱的绿阴。这是一项多么神圣崇高的使命啊!能够担负这项任务的军人,必定是经过严格选拔的军中骄子。走进刚刚从利比里亚执行任务归来尚在休整的维和运输分队,迎接我的是分队主管政工工作的副队长王秋生中校,一个有着20多年军龄的老汽车兵。黝黑的面庞,魁梧的身材,标准的军姿,接受我采访的时候,王秋生就像是在执行军事任务,有问必答而且回答得言简意赅干脆利落。“我们这支队伍当中年纪最大的是我们的翻译,今年42岁;最小的战士20岁,队伍的平均年龄在27岁左右。官兵们要具备5年以上的驾龄,要通过严格的体能考试、心理素质测试等层层考核,才能够成为一名真正的‘蓝盔’。”据王秋生介绍,部队按照《联合国维和待命运输连训练与考核大纲》,坚持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训练,实施了包括基础训练、强化训练和适应性训练3个阶段的15项“魔鬼训练”。每人一天1个5公里越野,300个俯卧撑,200个仰卧起坐……在15项训练内容中,比较特殊的就是心理素质训练。部队专程请来心理学专家开展知识讲座,利用广播、黑板报普及心理知识,组织过火障、过地雷阵、跳跃攀登、直立后倒等12个课目的心理训练,以提高官兵直面险境的心理承受能力。

  2003年8月,这支经过千锤百炼的队伍全面通过上级机关的各项考核,官兵们已具备了娴熟的驾驶技术和必备的英语会话交流能力、环境适应、独立执勤、野外生存、对外交往和自我保障能力,能够满足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的需要。

  穿越丛林:完成任务是天职

  “当踏上利比里亚这片热土的那一刻,当直升机在非洲丛林上空盘旋的那一瞬间,当闻到大西洋吹过来的湿湿的带有点腥味的海风的那一抒情的文字,出自此次赴利比里亚参与维和的白衣天使的笔下,在我们眼前展现出一幅浓墨重彩的异域风景图。那么,王秋生有没有注意这道美丽的风景呢?我问他:“走进饱受战乱之苦的非洲,穿行在神秘莫测的热带雨林,当时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打开机舱门,热气扑面而来,当时的感觉就是一个字———热。走下飞机,看到的是荷枪实弹的士兵、满街的装甲车、被子弹打得千疮百孔的房屋和户外广告牌……满目疮痍。眼前荒凉凄惨的情景,让我真正体会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也坚定了我排除万难完成任务的决心。”据王秋生介绍,中国维和运输分队是联合国驻利比里亚惟一的运输支持部队,分队主要任务是:负责运送联合国在利比里亚维和部队的人员换防,各战区所需的油料、生活用水、建筑材料,担负“联利团”(联合国驻利比里亚特派团)在机场、港口、仓库的物资周转等运输保障任务。一年多来,四个行动小组百余台运输装备每天穿行于利比里亚各任务区,运输分队出车高达1万多次,创造了无车祸零伤亡的纪录。

  “在异国他乡,想的最多的是什么?”“安全,”王秋生斩钉截铁地回答,“所谓车动三分险,更何况我们还是在动荡的时局中、在陌生的环境里执行任务,所以当时神经高度紧张,满脑子想的都是安全问题,人员的安全、车辆的安全、营区的安全……临出发前,首长殷勤嘱托我们要像大哥哥带小弟弟那样关心、爱护我们的战士,让他们情绪饱满地工作生活,然后再平平安安地把他们带回来,一个都不能少。维和是天职,保证队伍的安全也是我们的神圣使命啊。”“有过惊心动魄的危险时刻吗?”“在4月4日那天,我们接到紧急任务:务必于次日下午将巴基斯坦最后一个维和营的装备以及部分人员送往利比里亚第二任务区沃因贾马。沃因贾马位于利比里亚北部山区海拔500米以上的热带丛林深处,距我们驻守的首都蒙罗维亚420公里,道路崎岖难行,是利比里亚境内自然条件最恶劣的地区之一。为了确保按时完成任务,第三行动小组22台车辆在副分队长洪大刚的带领下,轻装前进,冒雨疾行。时值雨季,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地面泥泞潮湿,山地难以宿营,夜晚战士们就在车厢内和衣而卧,枕枪而眠。第二天大雨过后,车辆接连陷入山地黄泥小路的泥坑和沼泽中。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官兵们在抢修、前进,前进、陷车,陷车、抢修中执著前行。当晚7点40分,当我们的车队终于克服重重困难在夜幕中抵达沃因贾马的时候,巴军指挥官惊喜交加地表示,‘其他两个国家的几辆车已经在中途知难而退了。真没有想到中国的维和部队这么负责任,这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为此,巴基斯坦维和部队向联合国驻利维和军事总部呈递了一封感谢信,感谢中国维和官兵给予的无私支援和帮助。在信中他们这样写道:‘在维和任务区,中国维和运输分队是一支负责任的部队;在国际舞台上,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车行丛林,往返数日,官兵们常会被阻滞在丛林深处的泥泞路上,有时甚至找不到露营搭帐篷的空地,只能吃干粮、睡车厢。暴雨冲断了公路桥梁,更使车队多次遇险。为了应对原始森林中随时出没的反政府武装和成群蚊蝇的袭扰,官兵们必须忍受40摄氏度的高温全副武装站岗执勤。面对“三个蚊子一盘菜”而且各个携带致命病菌令人防不胜防的疫区环境,他们在认真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时,流露出来的是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出发之前,我们每个人至少都挨了7针,接种了很多种疫苗,放心吧,我们的身体没问题。”当持枪武装分子拦住车队勒索财物的时候,他们临危不惧从容面对,“我们为和平而来,没有钱、没有物,只有枪!”在联合国部署纳米比亚维和部队的途中,分队长沈刚锋亲自带领车队在武装直升机的护送下穿越枪声不断危机四伏的丛林;副分队长李建国在执行长途运输时感染疟疾,却仍坚持把装备物资不差毫厘地送达到友军营地……

  “CHINA,OK!”:“维和部队的样板”

  蓝天白云下,鲜艳的五星红旗和淡蓝色的联合国旗迎风飘扬,五排共94间装有空调的白墙蓝顶的活动板房,170多台擦拭一新的印有“UN”字样的运输装备一字排开,平坦开阔的运动场,设备齐全的健身房,可同时容纳百人就餐的餐厅……在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废弃的发电厂遗址上建起的中国维和部队的营区,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联合国驻利维和部队最高司令官丹尼尔·奥潘德中将称赞我们的营区是所有驻利维和部队中条件最好、设施最完善的营区,是驻利各国维和部队的样板!提起营区建设,王秋生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他说:“只有身临其境,你才会体会到我们祖国的强大,你才会切身感受到强大的祖国给我们以最为有力的支撑,是我们坚强的后盾。我们这次出去,带去了各种各样的健身器材,如单杠、双杠、跑步机、篮球架、乒乓球、羽毛球等。还有DVD、CD机和音响设备以及大量图书、影碟,以丰富大家的娱乐生活。”

  在占地面积30多亩的中国营区,运输分队的官兵们建起了标准的羽毛球场、篮球场和足球场。每天下午太阳落山微风习习的时候,没有出去执行任务的官兵们就活跃在各个运动场上,享受一天当中的快乐时光。活动室里扑克声声,打牌的人斗智斗勇,围观的人在一旁指点江山自得其乐;乒乓球案前捉对厮杀,激战正酣;网球场上,一次次的大力扣杀,提高技艺的同时也宣泄着自我……与友军打一场酣畅淋漓的“NBA”,实行的是国际规则,看重的是参与的乐趣。和当地年轻人一起踢的足球赛,则更是每月必不可少的重要赛事。原来,利比里亚这个国家的人们非常喜欢足球运动,他们视曾享有世界足球先生美誉的维阿为民族英雄。“我们有很多战士是在这里学会踢球的,每次组织足球赛的时候,那场面非常热闹。无论是场上的运动员,还是场下的观众、拉拉队都特别兴奋,每次比赛结束的时候,我们都会送给他们一些面包之类吃的东西,表示我们的友好。”王秋生告诉我,搞好军营的文体工作,是做好战士们思想工作的重要保障。“只有安排好他们的文化体育生活,才能让他们享受运动的快乐。通过这些活动的广泛开展,既保证了官兵们充沛的体能,缓解了他们置身艰苦环境中的精神压力以及思乡的痛苦,又增进与当地人民的深厚友谊。”在六一儿童节的时候,中国维和运输分队邀请驻地学校的师生到营区参观,赠送足球、篮球、排球和文具等物品给当地的学校,一起举行联谊活动。

  车轮滚滚,维和一年间,中国维和运输分队的车队无论行经城市还是驰骋乡村,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CHINA,OK”(中国,真棒)!这是对我们维和官兵们的充分肯定,是对一个热爱和平的国家的敬意,也是对一个发展中大国取得巨大成就的由衷赞许。

  作者:贾海红 马 勇

  (来源:中国体育报)


 

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卡特VC系列特辑


墨西哥Dunk Low


Lebron II low


Air Jordan XX


第三届高中篮球联赛


组建属于自己的团队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