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澳网”凸显机遇 职业网球“新纪元”开始了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1月31日03:43 重庆晚报 |
职业网球应该何去何从?这个问题被提出来讨论已经好几年了。在那几年中,网球面临的是下降的电视观众、减少的赞助收入和越来越无聊的比赛。然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被对前途的怀疑笼罩了多少时日的职业网坛,突然在2005年的头一项大满贯赛事、极具纪念意义的“百年澳网”中看到了曙光——那灿烂的程度虽说还未到“正午”,可也足以让人做出乐观的判断:网球运动有机会变得更加火爆,网球的新纪元到来了。数字令人鼓舞 让网球大受鼓舞的“表面证据”,就是电视收视率的攀升;而最明显、也最具有说服力的例子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和美国的时差达到15个小时以上,完全是日夜颠倒,而“百年澳网”的比赛多在下午和晚上进行——也就是说,美国球迷要想看球,就必须在凌晨起床。可是,ESPN体育台转播澳网比赛的小时数却随着比赛进程步步增加。据悉,他们原定的总转播时数是71个半小时,但实际的情况是,到男单决赛结束为止,这个数字是110个小时,超出计划三分之一还多。如果不是收视率指数的异常乐观,电视台是根本不会这么做的。而电视转播时间的增加,对于职业运动来说,就意味着转播收入和赞助商的增加——这是他们的生命线! 另一方面,到现场看球的球迷人数也在攀升中。去年,ATP比赛的全球观众从2002年的360万人次、2003的380万人次增长到了400万人次——这还没把网球的“王牌节目”四大满贯比赛计算进去。试想一下满满当当、摩肩接踵,观众和球员一样挥汗如雨的球场,那能够聚集多少人气和赞助商啊!原因在于球星 就在不久前,人们还在为大满贯决赛收视率的下降而忧心,更为网球的发展前途而揪心。到底是什么灵丹妙药,突然间把阴霾变成了朝霞?是球星。网球是个人运动,和集体运动截然不同的是,如果它不能创造出群星闪烁般的连串“个人英雄”以及“华山论剑”般的许多英雄对决,就会失去大部分的魅力。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球星在网球中如“昨日黄花”般凋零了。桑普拉斯的辉煌走到了结局,阿加西的“后勇”也是“兔子尾巴”,拉夫特、卡费尔尼科夫、伊万尼塞维奇等人在“桑天王”的阴影下也慢慢错过了黄金年龄。女子网球更令人沮丧——辛吉斯接过格拉夫的班还没几年,就被“力量化”旋风打压下去;而掀起这股旋风的威廉姆斯姐妹在网坛一手遮天长达两年,直接导致了女网缺乏竞争、看点和“多样性”,只能在库娃的裙摆下苟延残喘。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几年的黑暗,2004年就转换为曙光,直到2005年,网球终于看清了前进的路。有人甚至认为,百年澳网展现给世界的“新世纪网球”与上世纪70年代鼎盛期的网球相比,势力更均衡,星光更耀眼。 在男子网球中,去年年底的“大师杯”和今年年初的澳网,世界前4位选手都进入最后4强,有效的保证了重要比赛的质量和卖点。而这4位从荆棘丛中浴血杀出的新生代球星,无论哪个方面看,都是未来10年网球发展的“保险”——他们来自世界各地,瑞士、俄罗斯、澳大利亚和美国,整个地球都是他们的球迷;他们年龄相若,最大的萨芬刚满25岁,最小的罗迪克还不到23岁,足够他们“驷马同车”好多年;他们逐渐历练成熟,人人都品尝过巅峰和低谷、赞美和质疑的巨大落差,这是他们的本钱,更是他们的最大魅力。往最俗的方面说,这4人几乎都具备“万人迷”的特质,帅哥领衔,还怕引不来追星族和后来者吗? 女网的情况大同小异。威廉姆斯姐妹、比利时双姝、俄罗斯红粉军团,原本好像是“朝代更替”,但“百年澳网”告诉我们,局面实际上是“关公战秦琼”;再加上俄罗斯美少女在2004年的登堂入室,大演“色艺双绝”,竞争和卖点当然是要多少有多少了。不是我不明白,而是世界变化快。正如“戴维斯杯”美国队队长小麦肯罗所说的:“每当网球走上巅峰时,都会有伟大的球星站在伟大的舞台上。人们愿意在半决赛和决赛中看到他们熟悉的面孔。所以,我的观点是,网球的新纪元真的开始了。”彭延媛网络编辑:甘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