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为了大山里的渴望———徐本禹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1月20日09:58 城市快报

  放弃公费读研资格走进贫困山村22岁大学生坚定地行走在支教路上陈江

  总有一种精神,它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信心倍增;总有一种人格,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自我完善。

  谁曾经让你的心灵怦然一动?谁曾经让你的泪水盈满眼眶?

  2004年,在中国寻找感动过你的人

  徐本禹,22岁,中共党员,出生于山东聊城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父亲是一名小学教师,母亲在家务农。1999年,徐本禹考入华中农业大学经贸学院经济学专业。2002年暑假,徐本禹和另外4位华中农大的同学利用暑假到贵州贫困山村“岩洞小学”义务支教。从那时开始,徐本禹便走上了义务乡村教师之路。

  2003年4月,徐本禹放弃了本来已经考上的公费研究生资格,回到曾经支教的那所山村小学继续义务支教至今。他的事迹经过互联网的传播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进而得到全国媒体的追踪与报道,很多人被他的事迹所感动,开始为山村小学捐款,其母校华中农业大学也破格为其保留了两年研究生资格。

  2004年底,徐本禹成为2004年

  CCTV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候选人之一。

  “我很快乐!因为社会上有许多好心人在帮助着我,而我也在帮助着别人!一个人救助不了全中国的贫困儿童,但我们可以每人救助一个,有千千万万个人站出来,就救助了全中国所有的贫困儿童。”

  ———徐本禹“村办小学年久失修、摇摇欲坠,教室间用竹篱隔断、透光透风。屋顶大面积破漏,用塑料布和硬纸板遮雨。地板早已被磨得凹凸不平,四处开裂,嘎吱作响,走在上面令人提心吊胆。教室里光线昏暗,课桌残缺不全,不少学生用破木板搭在两端的课桌上,挤在一起上课。黑板小而破旧。在这样的教室里,孩子们学习认真专注,书声琅琅,响彻山野,闻者无不动容。”

  ———摘自志愿者有关徐本禹支教地的调查报告

  记者陈江/城市快报

  徐本禹,本身就是一个贫困生,然而他却放弃了攻读公费研究生的机会,只身来到千里之外的贵州山村,艰难而执著地履行着支教使命。

  网上热帖讲述真情

  一篇反映徐本禹在贵州山村支教现状的名为《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的纪实文学,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得到了大量网民的追捧,徐本禹这个名字也从此响彻互联网。当时非常让人吃惊的是,文章上网仅仅几个小时的工夫,存放这篇文章的服务器就因为访问量过大而发生堵塞,不少热心的网友更是将这篇帖子整理后发到了国内外各大论坛。从发出帖子的7月11日到7月20日短短9天间,这篇帖子在各个网站被点击总数就超过了百万次。紧接着,要求捐款捐物的电子邮件雪片似飞来,成千上万的网友在邮件中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意愿:因为徐本禹的故事而感动,因为感动而行动……

  支教为报答好心人

  徐本禹出生在山东聊城的一个贫困农村家庭。1999年,刚考入华中农业大学的徐本禹仍然挣扎在贫困的泥泞中,然而,一件偶然的事情让他懂得了“人活着应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的道理。

  大一军训结束后,武汉的天气骤然转凉。徐本禹的同学们开始穿上了羊毛衫,可徐本禹身上还是军训时发的那一套军服。这被同宿舍胡源同学的父母看见了,好心的夫妇执意将带给儿子的毛衣和毛裤送给了徐本禹。毛衣拿在手里软绵绵的、暖融融的,像母亲温暖的怀抱,因贫困而自卑的徐本禹第一次流下了感激和幸福的泪珠。

  “那时候我就想,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和自己一样贫困的孩子,这样才能够报答帮助过自己的好心人!”

  获得社会上的支持

  偶然得到的爱心促使徐本禹开始向更多的人回报自己的爱。大一第一学期,学校得知徐本禹的家庭困难后,给徐本禹安排了一个勤工俭学的岗位:每天打扫学生宿舍的一层楼道。一个月后,徐本禹获得了50元的工资报酬。他留下7元零花,把剩下的43元捐给了山东费县一个面临辍学的小学生孙珊珊。第二学期,学校给徐本禹发了300元特困生春季补助,徐本禹只给自己留了一百元,其余的全部捐给了“保护母亲河”

  的募捐活动。因为给“保护母亲河”捐款,徐本禹被请进了电视台,成为“幸运地球村”节目的嘉宾。节目录制结束后,主持人许戈辉和田野留下徐本禹,鼓励他任何时候都不要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并塞给他一个装有500元钱的信封。从电视台回校后,徐本禹将500元钱分别寄给了安徽的一名贫困生和湖北荆州的苦难女孩许星星。

  “电视台的经历让我觉得有一种社会上的力量在支持我。”

  暑假到深山里支教

  那以后,自强自立的徐本禹坚持勤工俭学,课余时间刷盘子、值夜班、捡垃圾、做家教,只要能做的工作他都干。即使身无分文,他也寻思着“为别人做点什么”。

  大学二年级,徐本禹除了学校提供的勤工俭学岗位外,还联系了几份家教。一次在汉口的一个学生家里,徐本禹无意中读到了《中国少年报》上刊登的一个整版新闻。那是一篇标题为《当阳光洒进山洞……》的反映贵州贫困山村教育状况的图片新闻。图片配着文字:“狗吊岩至今水电不通,全村只有一条泥泞的小道通向外界。1997年春天,在云南某部当志愿兵的吴道江叔叔回老家探亲,拿出自己微薄的津贴请老师、买书本、制桌椅,在山洞里搭起了一所小学,让全村的适龄儿童免费上学。”

  回到学校后,徐本禹拿着报纸找到了辅导员陈曙,并提出想在暑假期间去岩洞学校教教孩子们。不久,一支由五人组成的“公民道德实践服务团”成立了,徐本禹任该团团长。

  忘不掉村里的孩子

  2002年6月,武汉的太阳已经变得火辣辣的了,为了能给山区的孩子们筹到更多的捐款,徐本禹开始在火炉般的武汉三镇奔波。与此同时,院里的几位辅导员和“公民道德实践服务团”的同学们也开始在校园内开展募捐活动。

  2002年7月15日,徐本禹和“公民道德实践服务团”的另几位同学一起带着从校园内和社会各界一共募捐到的三大箱子衣服、一口袋书和500元钱,坐上了开往贵州的火车。

  徐本禹大学里最爱读《中国青年志愿者》这本书,其中他非常喜欢的一句话是:“有的人一辈子收获不了一滴眼泪,但在这一年里我收获了许多眼泪。”

  “每次读到这句话时,我就会想起狗吊岩村的孩子们。”徐本禹说那是让他一生都难以忘怀的一幕:一群可爱的孩子手里拿着自制的小红旗簇拥在自己的身旁,小小的双手捧着几个煮熟的热鸡蛋硬要塞进自己的背包里,孩子们擦着泪眼,抽抽噎噎地问:“老师,你什么时候能再来?”

  保留学籍希望破灭

  “我当时就给他们许诺了,毕业后就回去,一定会回去的。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去义务支教的原因,他们太需要我了。”

  “这个许诺是我的一个信念,其实从贵州支教一个月返校后,我就开始打算毕业后先考取研究生,然后保留学籍去义务支教。”徐本禹说有了这个明确的目标,自己复习起来像有了使不完的劲儿。

  2003年春,徐本禹的成绩揭晓了:372分,第二名。

  “考完后我就向院长和校研究生处递交了保留学籍去贵州义务支教的申请书。”徐本禹说,“当时同学们劝我不要太理想主义了,还提醒我,如果学校不能保留学籍怎么办?”

  果然,徐本禹保留学籍的希望破灭了。

  书写日记表明心意

  “那天晚上,我失眠了,还写了篇日记,把它发给了考研网,你现在可以在网上找到这篇文章。”

  这是一篇名为《信念永恒》的文章。文章中写道:“今天是一个让我难以忘记的日子,当我得知今年学校不能保留我研究生的入学资格时,我做出了一生中最重大的决定,放弃读研究生的机会去贵州贫困山区当一名支教老师。我想起了当地最穷的苗族老太太,人和牲畜住在一间房子里,房顶是用带洞的塑料布做成的,家里没有煤,没有床,她的侄儿睡在猪圈上面,她就睡在地上。返回学校后,每当外面寒风刺骨时,我就想起那个苗族老太太,贵州的天气也冷了吧,老太太怎么过冬呀?想着想着,我的眼泪就流了下来。……大妈,您现在还好吗?还有尊敬的老师、淳朴的村民,你们都好吗?想念你们的那位大学生马上就要和你们在一起了。”

  决定放弃读研机会

  当天晚上,内心极度矛盾的徐本禹跑到了学校操场,围着操场一圈一圈地跑,跑累了就躺在草地上看星星。他想起了自己一直资助的非常自强的贫困女孩许星星,想起了反对自己放弃学业的父亲,想起了自己家现在还是间土坯房,自己上大学时的学费还是父亲找乡亲们借来的……

  “哪怕读不成研究生,我也要去,那里太需要我了!”徐本禹说他无法忘记自己在为民小学的30多个日日夜夜:用长凳做成的书桌,两根木棍固定起的一块黑板,自己教孩子们唱歌、踢球、做游戏;孩子们把他拉到家里去做客,家长们为他做当地最好吃的饭菜;一想到这些,他的心就又飞回了岩洞里的为民小学。

  徐本禹放弃了研究生复试。

  此后不久,徐本禹的母校华中农业大学也破格为其保留了两年研究生资格。

  志愿者们纷纷离去

  徐本禹支教的狗吊岩村几乎是一个封闭的信息孤岛,不通公路,不通电话,晚上只能点油灯照明;寄一封信也要在周末跑上将近20公里的崎岖山路;晚上,满身乱爬的跳蚤几乎让他无法入睡,浑身上下被咬得都是包,每天一成不变的玉米渣和酸菜汤是他的主食;先是一同支教的两个志愿者水土不服病倒,接着,一次意外的食物中毒让其他的志愿者也连续几天卧床不起……

  一个又一个的追随者悄悄地离开了。

  2003年8月1日这天,最后一个同来的志愿者也坐上了返回武汉的长途车,车窗内外,去送行的徐本禹同他无语对视。

  那间堆满了书的10平方米的小屋,因为同伴的离去显得空荡荡的。村长在门外喊他去吃饭,赶走飞舞的苍蝇后,照例是一人一大碗难以下咽的玉米渣。“别人能吃,我为什么不行?”狠狠心,他端起来,一口气吃了两碗。


 

推荐】【 】【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