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独守忠义的守墓人———佘幼枝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1月19日08:29 城市快报

  一块碑一座墓埋葬了一位民族英雄17代人374年守定了一片忠义气节张洋

  佘幼枝65岁袁崇焕墓第17代守墓人

  佘幼枝是一位退休的商店售货员,他们佘家从明代崇祯年间,就居住在北京市广渠门内东花市斜街52号的院子里,将近400年来,他们从来没有搬过家,因为有一条世代相传的祖 训,要求佘家后代,无论发生什么都不许离开这里。

  总有一种精神,它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信心倍增;总有一种人格,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自我完善。

  谁曾经让你的心灵怦然一动?谁曾经让你的泪水盈满眼眶?

  2004年,在中国寻找感动过你的人

  见习记者张洋/城市快报

  截止到2005年1月17日,在2004年CCTV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网上票选排名中,65岁的老太太佘幼枝已经高居榜首一连数日了。有网友留言说:“虽然她只是一个普通人,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一生做着无名无利的事情。和那些名人、冠军比起来,她的事迹更令人感动。”

  374年来,历经四个朝代的佘氏子孙始终恪守祖训:“不做官、不回南方老家,辈辈守墓。”有人称颂他们守墓的义举,有人则讽刺他们是疯子,错把土堆当金山,并称他们为“看坟人”。

  然而,恐怕只有佘家人自己清楚,唯有这种近乎固执清冷的选择,才能使这个事业不走样地一代代传承下去。执著坚强的佘家人用自己世世代代的生命,为中华传统民族文化做了一个注释,而这个注释的意义要远远高于当官发财与安于享乐。一名美联社记者采访后感慨无比:“我们美国立国也就二百多年,你们佘家却为一个人守墓三百多年,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

  守墓人佘幼枝说:“不为别的,就为忠义二字。”

  代代单传

  17代佘家仅存6人

  佘幼枝说:“我从小就特别爱听大人们说历史上的事情,听着听着,我才知道原来我们是给袁崇焕守墓的。”

  佘家先祖的姓名已无可考,那时为避朝廷追查,佘家数度改名易姓,直到乾隆年间,袁将军冤案才得平反,佘家也才能堂堂正正为袁将军守灵,佘家的族谱也是从那时才开始有的。而在那之前的事情,都是口口相传下来的。佘幼枝今年65岁了,她说佘家自明朝以来,已经17代,374年,按理说应该有好几万口人了,可现在,她家活在世上姓佘的人只有6口。

  大伯母不辞而别

  “我们佘家代代单传,我爷爷兄弟7人,他前面的几个哥哥都没了;到我父亲这辈是兄弟两个人,我9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剩我伯父1人;到我这辈儿,我母亲生了10个孩子,除了我,其他的孩子都死掉了,最多时一天死了两个孩子。我大伯母生了9个孩子,活下来3个,我现在还有两个堂姐,一个堂哥,而我大伯父在‘文革’前就去世了。”

  1970年的一天,佘幼枝下班回家,一进大门,她发现屋里空空如也,大伯母搬走了。“这对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大伯母是我们佘家唯一的长辈,她搬走也没跟我说一声,搬到什么地方也没告诉我。我站在空屋子里头,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爱子不幸遇车祸

  佘幼枝说:“我们家族有一个特点,没有得慢性病的,一生病就去了。”

  佘幼枝有一儿一女,儿子焦平小的时候曾经提出愿意将自己的姓改焦为佘,以继承佘家守墓的传统。可让佘幼枝没想到的是,2003年广东东莞修建袁崇焕纪念馆,当地政府邀请佘家派人为袁崇焕守衣冠冢。焦平知道以后,表示自己愿意去,可就在准备的过程中,焦平竟在路上遭遇车祸,匆匆告别人世,年仅29岁。忍着巨大的丧子之痛,佘幼枝夫妇决定完成焦平生前的遗愿,把他的骨灰送去东莞,永远地陪伴袁将军的衣冠冢。

  “光守墓仅仅是表面的东西,我们要把一种精神,一种传统传下去,教育后人。我们的后人要是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就把墓交给政府,佘家守墓就在我们手里终止。”佘幼枝说。

  生活困境

  在“羊圈”里结婚

  佘幼枝小时候,佘家有十几间瓦房,而佘幼枝一家在2002年搬迁至金鱼小区前住的房子,就只有两间加一起才20平方米的小房,是由原先佘家的羊圈改造成的。

  追溯到1955年,崇文区在佘家馆建59中学,征用了佘家的住宅,在别处给佘家人安排了楼房,但为了守墓,佘家人没有搬走,佘幼枝与母亲搬进了从前羊圈改造的房子里。上个世纪60年代,佘幼枝就在这间由羊圈改造的房子里面结了婚。

  床下长着大蘑菇

  佘幼枝的老伴儿焦立江曾这样形容这间小房:“原先是一个羊圈,2米多宽、不足4米长的屋子,一头高一头低,一边儿大一边儿小,看起来就像一口棺材。屋里的地面比外边矮了将近40厘米,每到下雨的时候,雨水不停地往里灌,把地弄得湿呼呼的,床底下长着大蘑菇,都有碗口那么大。”此外,那时59中的食堂就在佘家房子的后面,鼓风机一天到晚吵得人要发疯。焦立江说:“我经常整夜整夜地没法睡觉,死的心都有了!”

  为修墓被领导误解

  恶劣的生活条件让佘幼枝落下了一身的病。有一年,佘幼枝犯关节炎,疼得没法走路,就请了病假住院。可正好赶上袁家的后人要从香港来看袁墓。而当时袁墓又被破坏得很严重,佘幼枝就让丈夫用自行车驮着自己去找有关部门想赶紧修一下。不巧路上碰到一个同事,人家认为她住院还逛大街,回单位就报告了领导。结果第二天领导就把她找去谈话,连住院费也不给她报销。

  无人理解

  放弃三居室新房

  在佘幼枝的床头,一直粘贴着袁大将军的一句话:“心苦后人知。”几十年来,无人理解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种种困扰,始终是让佘幼枝最伤心的地方。

  由于佘幼枝家住的环境越来越差,丈夫焦立江想搬家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最后两个人的关系几乎到了要离婚的地步。焦立江是个中学教师,山东人。“我备课、批作业要安静,可这噪音弄得我狼狈不堪、寝食难安。”忍无可忍的他最后在万寿路找了一套三居室,还是新房,可佘幼枝就是不搬。

  丈夫曾要求离婚

  佘幼枝说:“那段时间,我们两口子老吵架,旁人也不知道我们为啥吵。为了缓和关系,我也跟他去看房,每次看完了,我都找点毛病,拖着不搬。可老这样也不是事儿,于是我心里有了一个念头:实在不行,离婚吧。”

  “当时我们俩连清单都写好了。两间房子,一人一间,孩子你愿意要就给你,你不愿意要就给我。可是,你想想谁真愿意离婚呢?”

  亲人已然如此,外人就更没那么容易理解她的行为了。当时,佘幼枝有一个外号叫“佘疯子”,单位里的人说她:“谁像你似的,不为活人为死人?你为袁崇焕跑,袁崇焕给你开工资、给你大彩电吗?你这不是痴了吗?”

  终于迁出袁墓祠

  她心灰意冷、走投无路时,曾写下这样的话:“苦守灵园三百载,谁知我氏心中情。”

  丈夫焦立江说:“当我读到‘谁知我氏心中情’时,我的眼泪都快掉下来了,我这才理解原来她的心里那么痛苦,可原来我竟那么不理解她。”

  2002年,北京市文物局出于保护文物的意图,要求佘家和其他后来占用袁崇焕墓园用地房屋的住户一起搬迁到别处去。

  动员佘幼枝搬迁的干部对她说:“我说您也该搬出去住住楼房了,咱别老住在这平房里呀!”他见佘幼枝泪流不止,还说,“局里决定聘请您为永远名誉馆长……”谁知佘幼枝抽泣着本能地反应了一句:“在这之前,也没人聘我……”

  终于,在2003年底,佘幼枝一家迁出袁墓祠。

  执著守候

  “文革”初袁墓被砸

  “文革”开始后,1966年6月,佘幼枝住院生小孩,出院后,看到袁祠里一片狼藉。“康有为写的匾、叶恭绰写的匾都没了,大门楼上的俩犄角也给砸了,门口俩石狮子,都被人使刀砍了。”

  夜里,佘幼枝和丈夫焦立江偷偷来到后院,月光下,墓地惨不忍睹:石碑被推倒了,石桌给砸了,地上有俩大坑。佘幼枝一边回忆当时的情景,一边说:“当时我愣在那儿,眼泪就流下来。我心里想着,当年袁大将军受了那么大的罪,被人一刀一刀活活割死,三百多年后的今天,又把他给刨出来,这对他太不公平了!”

  呼吁修复整整24年

  那之后没过多久,袁祠成了大杂院,陆续搬进19户人家,佘家馆也改名叫东花市斜街。当时,佘家所有与袁崇焕,与守墓有关的照片、书籍等都付之一炬。佘家祖先佘义士的墓碑也被一个工地拿去做了台阶。1970年,伯母和堂兄搬离了那里,只剩下佘幼枝一个人。文革结束后,倔强的佘幼枝决定一个人独立承担起祖先留下的守墓事业。

  从1978年起,佘幼枝便开始了四处奔波的日子,不断地向有关部门呼吁修复袁墓、袁祠。“跑了整整24年,只要能跟文物扯上边儿的地方我都去过。”

  剪掉十几年的长发

  1984年,在佘幼枝的呼吁下,袁崇焕墓和祠被定为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袁崇焕的墓碑终于立了起来;1992年清明,由政府投资五万元修葺一新的袁崇焕墓迎来了“文革”以后第一批祭奠的人们。那天,佘幼枝剪去留了十几年的发辫。当初她曾发誓:一天未修复袁墓,一天不剪头发。

  2002年,北京市政府终于完成袁祠院内19户居民的腾退工作,并出资约60万元对袁崇焕祠进行了修缮。2003年底,重新修缮过的袁祠与袁墓开始对外开放。


 

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哈达威经典复刻


功夫文化靠近潮界


魔球升级七龙珠


简约版Huarache


第三届高中篮球联赛


组建属于自己的团队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