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NBA=1:103 李元伟:过去5年错过了许多时机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1月10日02:38 新闻晨报 |
最理想化的CBA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根据2003年10月《中国篮球职业化研讨会》召开前,国际体育总局的指示中所说的那样:让中国篮球成为世界上第二个NBA。 NBA是什么样子的?国际体育总局科研所的鲍明晓举出实例:NBA一年的营销“总盘子”为40亿美元,再具体点,一个达拉斯小牛队,每年可创收1.03亿美元。如果放到中国市场来看,最好的证明就是,一次NBA中国赛的场馆内商品售卖额即可达100万元人民币! 现在的CBA又是什么样子的?鲍明晓同样举出具体的数字对比:CBA一年的营销“总盘子”为1000万美元。相对应达拉斯小牛,CBA中的如广东宏远,每年的创收为100万美元。两者之间的比例是103:1。 对比下来的结果,就是CBA人一直以来的一个共识:我们在捧着“金饭碗”讨饭吃,改革势在必行。但改革的呼声并不是从上周三的小汤山会议上才开始的。上海东方俱乐部常务副总经理李耀民感慨地说道:“关于职业化改革的想法,早在几年前,包括上海在内的几个CBA俱乐部就已经提出来了。”他所说的,是曾在CBA历史上轰动一时的“珠海会议”和“济南会议”,在那两次会议上,上海、辽宁、山东等八家俱乐部自发召开的“CBA俱乐部老总联谊会”,讨论的中心内容虽然只是联赛广告和球队装备问题,但从会议形成的决议上看,这次圆桌会议已经具备了职业联盟的雏形。当时的会后,甚至还成立了“篮球股份有限公司”(简称PBC),李耀民就此被外界称为“盟主”。但很快地,这个PBC公司和自发形成的职业联盟,就在无声无息中夭折了。 其实,早在1999年的《全国篮球工作会议上》,中国篮球就已经明确了自己的目标:通过赛制改革带动体制改革,逐步形成职业篮球和业余篮球相互对应、衔接和促进的两条不同的篮球发展道路。 但一转眼,五年过去了,成长了九年的CBA却还基本是处在一种“自娱自乐”的状态下。俱乐部怨气越来越重,和对自身权益的不断争吵可又无法看清未来,超级赞助商的渐行渐远,CBA整体水平的停滞不前,CBA品牌在无形中的不断贬值,绝大多数俱乐部没有赢利,市场开发几乎为零……下层的改革呼声,和上层的改革意识之间,发生了断层。 “现在,改革的时机和环境都最合适了,一切水到渠成了。”伴随球队走过了近10个年头,也经历了中国篮坛的风风雨雨的李耀民说道。 和李耀民不同,篮管中心主任李元伟觉得晚了。“我们今天采取的许多改革措施,主要的原则和构想其实早在1999年的全国篮球工作会议上就提出来了,只是过去5年我们没有很好地付诸行动,执行力不够,错失了许多好的时机,要不然,中国篮球改革和现状,要比现在好得多。”他道出了改革之所以迟迟未能从CBA骨子里真正迸发出来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