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第三支中超球队找出路 中邦要打造平民球队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1月07日09:16 东方早报 |
外界纷纷传言,2005是上海足坛的“中邦年”。可“保13争1”,这只是范志毅的一句玩笑话。马良行又吐出两个字:“保级”。可是2005年取消了降级。这都不是真的。 在一个非左即右的年代里,中邦宁愿二者兼得,即所谓“第三条道路”。 另类,或许是真的。 理念:平民球队与良性循环 高喊着“打造平民球队”的口号,中邦队杀回了上海。平民等于贫民吗?这在马良行看来是个错误的认识:“伦敦有切尔西、阿森纳等豪门,但是也有查尔顿、热刺、西汉姆联等球队,大家不都共生共存得很好吗?” 没有钱,是打造不出豪门球会的。作为完全民营资本的中邦俱乐部,没有必要也没有实力和国企背景的大球会抗衡,合理利用自身资源,争夺自身的生存空间,注定着他们必须更加会动脑子。在众多投资人人云亦云地高喊“改革”同时,中邦却派出了赴英考察团,他们的实地考察,显然要比那些文山会海更有效。在上海天空下,马良行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地宋扬早报资料 据了解,中邦今年的投入在3000万元左右,如果凭这就能在中超站稳脚跟,相信这套“平民模式”对许多搞足球的人都是一个鼓舞。并不是说中国足球不需要投入,只是在目前中国足球已经陷入恶性循环的环境下,不如先探索出一套健康的模式,然后稳步向前发展,“我们在探索着这条道路。”中邦总经理黎家信表示。 从某种角度上说,中邦赶上了好时机。在中国足坛“紧缩银根”的大背景下,大多数球队已经放弃了烧钱策略,而同城兄弟国际队的前车之鉴,也为他们敲响了警钟。和马良行签订三年长期合同,加大梯队建设力度,引进年轻有潜质的球员,中邦寻找的是一条良性循环的轨道。尽管出手可能显得有些“小家子气”,但却是合理的经营之道。 大佬:范志毅与申思 征战中甲赛场,中邦队球场上的核心只有范志毅一人,现在申思来了,这两位昔日的队友能够擦出火花吗? “每支球队都要更换新鲜血液,人员变动肯定会带来一定的不稳定因素。”马良行表示,“但是,不要想得那么复杂,其实足球很简单。”申范两人都已过而立之年,之所以称他们为“大腕”,一定程度上也是出于尊敬。如果非要从两者中分出个到底谁是核心,好像也是人为制造麻烦。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两个人能够珠联璧合,那么,凭借着老范的斗志、申思的调度,中邦仍然是不可小觑的力量,但是,一旦两人无法形成默契,那么,这支球队就很容易被各个击破。 申思是不是核心?马良行很肯定地回答:“不一定,要看他的状态。”申思的年龄、体能和腰伤都是隐患,老马不得不做好两手准备,申思是不是10号?范志毅表示,会把“14号”球衣留给他,申思现在的身份,已经不再是国际队的10号。 在这支球队中,范志毅和申思完全是两种任务分工。小范既是冲超功臣、球队的精神领袖,也是马良行的得力助手,在2005年,他将更多地向教练转型,而不是登场比赛。中邦引进申思,一方面希望申思能继续发挥“余热”,另一方面也是看重他的人气和名气,因此,如果说两人都年轻几岁,或许还会尽力证明自己的核心地位,而现在,更多的还是要看球队的整体实力。 战略:上市和球市 去年来到珠海,小马只谈“保级”不谈“冲超”,结果却意外冲上中超。而今年,中邦能否继续成为一匹黑马? 马良行不敢说大话,因为俱乐部表现也很低调。主席卫平只在一个月前的新闻发布会上露了一回面。一边是打造平民化球队,一边则是三年内争取上市,他们的口号,还是暴露了他们的野心。昨天俱乐部高层拜访申花、国际俱乐部,表明了自己的低姿态。但对于民营背景的中邦俱乐部来说,争夺球迷和市场显得特别重要。 两周前的英国考察,给了俱乐部很多启发,总经理黎家信表示,要联手申花、国际两家同城俱乐部共同营造球市,重塑上海体育品牌,把球迷拉回球场,以此树立中邦品牌,为上市打好基础,“没有热刺,只有阿森纳,会有伦敦德比吗?每支球队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而到了那时候,中邦不会再满足于担当“平民球队”。 为了营造出中邦的球市氛围,中邦已经制定了一系列迎合球迷的计划。例如仿效英国球会,中邦的队员在合同条款中写明,必须为俱乐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进行固定时间的社区服务等,以此拉近球队和球迷的距离,在看台里,也大大提高服务内涵,为球迷提供看球便利,赛后则加强队员、教练和球迷之间的互动。他们甚至提出,针对赌球等问题,俱乐部还可能让球迷对球员的场上表现进行评判,经常被球迷不信任的球员,有可能被弃用。在我们看来,中邦就像一张白纸,简单的背景、简单的关系、完全公司化的运作,现在对他们来说,惟一需要的就是来自球迷的回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