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申花一分为三沪上竟无一强队 上海足球何去何从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1月03日03:47 东方体育日报 |
1年初,在A3联赛的宏大感召下,上海被亚洲和世界足坛的强势人物郑梦准誉为“亚洲足球的新圣地”;年末,上海申花跌入职业联赛的谷底,险些“降级”,上海国际围困在转卖和外迁的流言中,售尽大牌。 从国内乱局向外看,上海无疑仍闪亮于中国足坛的唯一明灯;但从国际潮流向内看,上海依然淹没在了中国足球的稚嫩和悲情中。 这就是2004年的上海足球,依然是2004年的中国足球的缩影之一。2据我的感受,上海足球的行业管理机构上海足协是全国最高效、廉洁、规范的地方足协之一,是他们在背后默默推动了上海足球的发展和提高。多年以来,包括2004年,上海足球的软硬件设施,青少年教练员、运动员的培养,群众、社区足球运动的开展,足球文化的推广,以及对全国足球的各方面贡献,上海足协功不可没。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行业管理机构、就是在上海这个执政能力超强的政府机构环境中,上海足协、上海市体育局依然缺乏足够的力量制约上海多家职业俱乐部的发展和走向。上海职业足球市场依然不可避免地被中国职业足球的泡沫和悖论所吞噬,受到了中国足球共有的市场惩罚。 申花新任总经理吴冀南上任之后,首先提出了加强俱乐部体制和机制的建设,这是一位当了20年的国企老总作为“外行”对中国足球开出的药方。对于上海足球2004年的反思,对于上海足球2005年起的走向,恐怕首先也是理顺市领导、市体育局、市足协、各大俱乐部、各体育媒体、各球迷团体、各青少年培训基地等方面的关系,用制度确保决策制定的科学性、决策执行的充分性、以及决策后果的责任明确。不解决这一问题,上海足球依然要在中国足球不健全的职业足球市场中走上不少弯路,发挥不了上海得天独厚的市场和人才优势。32004年,留给上海足球最深刻的一个背影应该就是德比的“群殴”。如果说正是两年前德比的崛起让上海超越了大连成为“中国足球第一城”的话,那么今年的这场“群殴”足以让很多人开始反思:究竟什么才是德比?上海是否也提前透支了德比? 是的,2003年让上海所有球迷的脸上挂出了笑容,包揽冠亚军的荣耀可能一生也只有一次;然而,如果把德比简单等同于冠军的回报,那就大错特错了。德比应该是一种文化、一种普及足球思想、地方特色、民族性格的文化,它既是上海这个冉冉升起的东方明珠的另一块招牌,也是上海人内部的成长、奋进、开拓眼界、国际交融的另一种动力。 没错,申思、祁宏、吴承瑛当初的离去,消磨了申花的战斗力,分散了上海足球的整体实力;如今国际的大甩卖,申花、中邦、九城的“暗战”,更是把不少当打的上海足球人才冲拆得七零八落。然而,德比究竟使上海足球堕落,还是使上海足球繁荣?德比究竟是上海足球的内战,还是上海足球的厚积? 回望申花和国际的三年“死掐”,收获不少,损失更大。如果上海职业足球的驾驭者不能清醒地用足球文化的眼光、用市场培育的眼光、用资本长期回报的眼光看待德比,那么德比最终将再次沦为内地人、亚洲人看上海的一个笑话。4回望是为了更好的迈出下一步。上海足球这些年,内部挖潜、外部引援,培育出了不少“新上海人”、“新城市英雄”。全国足球人才、甚至世界足球明星,也开始对上海充满了向往。然而,上海足球丰沃的土壤里却似乎参进了某些杂质,国脚或者大牌一到上海,要么受伤、失态的“沦陷”,要么匆匆地去就像匆匆地来。 上海足球的起点颇高,但前进的方向到底在哪里?显然不应该是申花、国际的内耗,不应该是申花的“保级大战”,不应该是国际的“派系跟风”。中邦和九城来势汹汹,一如当初中远的豪气冲天,然而,上海足球要的不是“一锤子买卖”。 与中国足球的乱局相比,上海足球无疑需要自己的眼光和视角。它向内补充、影响和引导着中国足球的发展,向外有着上海体育界自己的“速度”和“高度”。与大师杯、F1、国际体育博览会等国际品牌相适应的,上海足球也应有自己的魄力和手笔,成为定位于亚洲一流体育中心城市的上海的一个重要分支。 从这个意义上说,德比不是多了,而是少了;球星也不是多了,而是还很不够;申花倡导的国际足球论坛,一年一度的上海国际足球锦标赛,体育传媒、体育产业对于国际足球赛事的引进和介绍,申花、国际、中邦与世界各大俱乐部的合作与交流,青少年足球培养的新的体制和机制等等,这些才是上海足球的根本之道。 作者:本报记者杜旻评述(来源:东方体育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