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千般好足球一团糟--看2004中国竞技体育之两极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12月31日09:26 北京日报 |
中国代表团在雅典奥运会上树立的丰碑,无疑是2004年中国体育年鉴中最为厚重的一笔。中国军团在雅典所获的32块金牌超越了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28块,所获63块奖牌也打破了上届59块的纪录。中国团首次超越老牌劲旅俄罗斯,居金牌榜第2位,并紧追位居第一的美国。 飞跃不仅仅体现在金牌和奖牌的数量上。在雅典,中国健儿3人5次创6项世界纪录, 1人1次平1项世界纪录,13人21次创17项奥运会纪录。中国团还将获得金牌的项目扩展到13项。在几大传统项目上保持优势的同时,中国选手在一些潜优势和弱势领域也取得了突破。中国团在射击、跳水、乒乓球、羽毛球、举重和排球等传统优势大项中,一共获得23金,凸现优势。射击队的4金是自己在奥运会上的最好成绩;跳水“梦之队”的地位依旧难撼;乒乓球队再次宣告了自己的统治地位;羽毛球队靠女将力挽狂澜,保住颜面;举重队5金3银收入囊中;“精神象征”中国女排在时隔20载后,重登最高领奖台。 此外,中国健儿在潜优势和弱势项目上表现不凡。江永华摘得我国自行车项目在奥运会上的首枚奖牌;孟关良和杨文军实现了我国水上项目奥运金牌“零”的突破;邹市明“打”出我国拳击项目的第一块奥运奖牌;王旭为我国夺得摔跤项目的首枚奥运金牌;双姝李婷和孙甜甜震惊了网球世界;刘翔在跑道上掀起的黄色旋风,令整个世界瞠目…… 在雅典,中国选手顺利实现了新老交替,所得63枚奖牌中,超过半数为年轻选手获得,其中夺金的20岁以下小将就有7人,张怡宁、杜丽、刘翔、罗雪娟、邢慧娜等年轻人已挑起大梁。 中国团在雅典锻炼了队伍,培养了新人,为2008年全面参加奥运会打下了基础。中国团与处在金牌榜首的美国仅差3金,国人对4年后的北京奥运会寄予厚望。 2004年是华夏儿女在奥运赛场风光无限的一年,却是中国足球的“灾年”:国奥队折戟奥运预选赛、“铿锵玫瑰”凋零奥运会、国家男足世界杯出局、职业联赛乱象丛生、足球改革前景不明。一言以蔽之,这是让人不堪回首的一年。 国奥队进军雅典,是中国足协2004年寄予厚望的“一号工程”。中国足协精心经营球队数载,凭着一股“豪赌”的气势,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令人窒息的训练氛围、决策者近乎赌博的心态及不具针对性的备战,使球队在阳春三月的万物复苏之际走向消亡。 带着夺牌重任的中国女足在雅典出师不利,小组赛后就早早打道回府,8球惨败给德国队令她们颜面丢尽。“玫瑰凋零”引发了关于一名从未担任过一线队主教练、国家队教练和女足教练的“三无教练”,凭什么担任中国女足主帅的强烈质疑。 在国奥和女足兵败后,中国足协将筹码堆积到了国足身上。但“汉家军”同样是扶不起的阿斗,虽在亚洲杯上夺得亚军,却输掉了必须赢得的比赛。国足世界杯外围赛最后一役大胜中国香港,但大胜带来大败,仍被淘汰出局。 2004年是中超元年,然而中超联赛非但没有体现出比甲A的优越性,反而延续了假球、“黑哨”、赌球等丑恶现象。随着北京现代队和大连实德队的罢赛,中超联赛在收官阶段濒临崩盘。 职业联赛发展至今,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暴露和激化,以大连实德、北京国安为代表的7家俱乐部强烈要求中国足协放权。作为联赛的主体和出资方,他们期待着管办分离,享有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和监督权。职业俱乐部与中国足协的对抗,反映了足球市场化改革与旧的管理体制间的矛盾。 在职业俱乐部的推动下,中国足协宣布要深化改革。但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中国足协如墙头草般左右摇摆,时而与俱乐部投资人握手言欢,时而又摆出唯我独尊的架势。深化足球改革之路崎岖不平,前景不明,着实让人难以乐观。 本报记者高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