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报:海归教练抬头的热思考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12月31日08:59 中国体育报 |
雅典奥运会后,没见到多少老队员退役的报道,却已连见“海归”教练陆续上任的消息。日前本报一天就有两条这样的消息同时见报:中国体操队前世界冠军、解甲后赴美执教的李月久;中国女垒前主力队员、退役后留日的王丽红分别出任中国体操队和中国女垒的教练。 “海归”虽是近年来国内非常火爆的名词,但实际上体育界早在10年前,“海归” 现象即已开始成气候,当时比较有代表性、也比较成功的如蔡振华、郎平等。而再往前追溯,甚至还有在新中国成立不久,与钱学森等科学家前后脚“海归”、但很早就出成就的容国团及王文教等。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体育“海归”形成高潮,汪嘉伟、沈祥福、古广明、迟尚斌、汤仙虎、韩爱平、谢赛克……令人目不暇接。不管是否可以说现在又进入了一个“海归”回国效力的高峰期,或是这标志体育改革上的一个什么信号,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这就是纷纷重用“海归”的背后,表示着用人观念上的一种新动向。而与此相对应的,则是不约而同地弃用外教。著名的阿里·汉就不去说他了,雅典奥运会后,男篮的美国、立陶宛两位教练,女手的韩国教练,女垒的加拿大教练等,一个接一个黯然打道回府。硕果仅存的似乎只有一个女曲的金昶伯了。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一种元素。盲目迷信崇拜洋教练,在一些体育项目上表现得也很突出,足球即为一例。然而,十多年来,从施拉普纳到米卢再到阿里·汉,从德国人到前南斯拉夫人再到荷兰人,毫无头绪,带给国人的也是失望大于惊喜。但与足球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女排,自四十多年前请大松博文短期辅导后,始终就坚持着一条“国产化”之路,终于自袁伟民始,至邓若增、张蓉芳,再到陈忠和,走出了一条从“五连冠”到梦圆奥运的“金”光大道。假如也是今天不行换蓝眼睛的,明天不行再请黄头发的,天知道中国女排会是个啥模样? 外教有不识中国国情、易水土不服的短处,中国教练则存在国际视野较窄、训练水准有局限的弱点,而“海归”则相对集中了二者之长,弥补了二者之短,用现在的行话叫“优化组合”,显然对提高中国体育水平是个亮点。而且用经济术语讲,还有低成本的优势。但集中起用“海归”的同时,似还有两点需考虑之处:一、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能否在他们暂时失利时,还能给他们时间,而不是急功近利地换掉?二、能否不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极端,而全盘否定请外教?(史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