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大众体育与和谐社会的融合——上海深入发展全民健身的探索与思考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12月30日09:18 中国体育报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这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本文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结合上海发展全民健身的实际,对大众体育与和谐社会的融合及其作用作些思考,并探索未来发展的战略构想。上海深入发展全民健身的理念和实践

  近年来,上海按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国家体育总局的指导下,全民健身活动 红红火火,并逐步向纵深发展,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市民群众的肯定。

  (一)确定新的理念

  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是我党为民执政的一个具体体现。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被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并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重要位置,表明了我们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信心与决心。

  和谐社会是对社会稳定内涵和外延的丰富和发展。我国目前正处于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过渡期。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在1000美元至4000美元之间,往往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关口”。在这重要“关口”时期,已经形成的不同利益阶段存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亟须相互协调。如果协调得好,措施得当,经济可以迅速起飞;同时,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压力的同时,也给社会稳定带来巨大冲击。应对国内发展“关口”和国际局势压力,我党适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了社会稳定观上的与时俱进。

  (二)营造发展环境

  近年来,上海注重改善、优化、营造全民健身的发展环境,积极为市民体育健身提供方便,形成人人运动的良好氛围。

  2004年5月,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发了《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纲要(2004年-2010年)》,《纲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特别强化了政府的服务功能,突出了全民健身服务保障体系的建设,提出了体育与教育结合、人人运动与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治结合、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公共绿化建设结合、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相结合等4个发展原则,并以创新的思路,前瞻性地提出了上海全民健身的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围绕全民健身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纲要》确定了建设“136工程”,即创建一个科学、健康、文明的体育生活环境;构筑日常、双休日、节(长)假日三个体育生活圈;完善运动设施、团队组织、体质监测、健身指导、体育活动、信息咨询等六个体育服务网络。同时,确定了创办“上海国际健身节”、建成上海标志性体育设施、打造城市景观体育、开辟大型体育公园、开发10个体育休闲基地等11项重点工程和重大活动。为了创建一个科学、文明、健康的体育生活环境,《纲要》提出,建设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体育生活基地,在住宅小区、绿地、广场等公共服务场所合理设置适宜的健身器材,建造社区公共运动场,使市民出门500米左右就有基本健身设施,利用公共交通工具15分钟可到达综合体育设施,利用公共交通工具30分钟可到环城绿带、体育公园。

  (三)创新体制机制

  中央在《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并强调“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全民健身要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必须加快创新体制与机制。

  1、形成全民健身政府主导、部门推进、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宏观体制。

  2、形成社会举办、兴办全民健身的活动机制。

  3、形成社区体育管理的长效机制。

  4、强化全民健身发展的激励机制。

  (四)推进依法管理

  按照依法治国和依法治市的要求,上海将全民健身纳入法制管理轨道,增强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宏观调控能力。

  2000年,上海市人大制定发布了《上海市市民体育健身条例》,这是我国较早颁布实施的有关全民健身活动的地方性法规,引起了兄弟省市关注。这部法规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市民作为健身活动主体,首次推出“市民体育健身”这个较新的操作性概念。法规的主要条款,规定了政府及有关单位的职责,保障市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权益,受到了社会广泛好评。

  同时,上海制定了体育场所、社会竞赛等政府规章,上海市体育局还拟定了配套的体育规范性文件、实施细则,强调体育场所、体育经营活动依法管理、属地管理与法人管理。体育行政审批项目从80多项精简到8项,并实行告知承诺,加强指导服务。几点思考与探索

  (一)大力倡导实施人人运动

  近年来,国际大众体育活动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一些欧美发达国家促使“SportForAll”(体育为大众,大众体育)逐渐转向“SportForEverybody”(体育为每一个人,人人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为大众是目的,人人运动则是实现这个目的的途径和载体。人人运动,通俗讲就是倡导花钱去健身,省钱少看病。这是体育健身、医疗卫生、社会保险有机结合的制度基础。

  为了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上海制定了人人运动行动计划,并列入上海建设健康城市的总目标。行动计划确立了人人运动的5个目标,如倡导市民做到“六个一”,即参加一个体育组织(健身俱乐部、体育团队等);学会一项基本的运动锻炼项目;每星期有一次以上体育锻炼;每年参与一次社区体育比赛活动(社区健身大会、全民健身节等);每年现场观看一次体育比赛;每年接受一次健康体质测试。

  (二)重点促进社区体育发展

  上海社区体育的发展,经历了探索、改革、完善、突破等几个阶段,并与上海城市发展、社区建设同步,成为上海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今后几年,上海将重点促进社区体育发展。

  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发挥社区体育的凝聚功能。随着“单位人”转为“社会人”,社区体育的重点要为“社会人”服务。通过开展社区体育,促使体育健身进入里弄楼组,渗透到千家万户。

  其次要转变活动观念,发挥社区体育的组织功能。在转变社区体育活动的观念上,主要转变过去组织活动缺少主题、缺乏内涵,活动单一的旧观念,强调突出主题,力求实效,引导市民积极参与。近年来,上海创办了以倡导科学健身和“健康的身体、幸福的家庭、文明的上海”为主题,内容形式独具匠心的“全民健身节”、“社区健身大会”、“家庭健身电视大奖赛”等全民健身推广活动。由于这些活动设计巧妙,引人入胜,因此吸引了众多市民参与。

  再次要转变运作观念,发挥社区体育的服务功能。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群众体育以政府部门直接办为主,领导方式比较单一,指令性手段较多,社区体育缺少活力,社区体育的服务功能难以发挥。

  (三)快速建立全民健身预警机制

  稳定是压倒一切的方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探索建立全民健身的预警机制。

  一要从加强和巩固基层政权建设入手,借鉴社会治安管理网络化的做法,完善街道、社区、乡镇的组织管理网络。

  二要落实工作责任制,坚持开展反对“法轮功”的斗争。“法轮功”从反面警示我们:如果导向不对、预警滞后、应对不力,就会从局部不稳定导致更大范围的社会不稳定,从而给构建和谐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要认真做好健身气功活动站点的登记管理,以及开办武术学校的审批工作,建立健全预警体系,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预案,处置各种突发事件。

  三要做好大型比赛活动的组织管理,如数万人的群众性长跑、马拉松比赛等活动,重要场次的足球比赛,提高科学组织和管理比赛活动的能力,并对球迷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防止大型活动中出现骚乱或伤害事件。

  四要畅通社情民意渠道,及时分析老年人、残疾人以及下岗工人的体质、锻炼及医疗保险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使弱势群体同样分享全民健身的权利和快乐,保障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作者:上海市体育局局长 金国祥

  (来源:中国体育报)


 

推荐】【 】【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