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中国青年报:从“官管官办”到“民营主打”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12月28日15:44 中国青年报

  2004年的中国足坛,充满了混乱和纷争,但纷杂的事件往往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也阻碍了人们对事件本质的发现。

  最近的足坛事件,绝不仅是变化或现象。与以往不同,在中国足球的“职业化”进行了11年之后,在2004年,我们终于发现,中国足球终于有了“职业”的味道,因为大多数的变化和现象,都是由“经济杠杆”在发挥作用,“市场”两个字,终于有了真实的味道。

  市场将决定一切,市场将决定中国足球的命运。这是我们希望从“2004年中国足坛经济现象解析”中得出的结论。

  我们的第一个分析案例,选择了青岛颐中海牛足球俱乐部。

  新闻回放:

  12月15日,青岛传出了颐中集团退出的消息。关于颐中退出的传言去年年底就有,但在坚持了又一年之后,这家大型国有企业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颐中退出的,是经营了8年之久的一项事业。他们的退出十分仓促,在有了“下家”之后,颐中几乎用闪电般的速度签订了协议,迄今为止,该集团也没有任何对外的正式说法,很有一种“无话可说”的味道。

  接手的是青岛的一家地地道道的民营企业,其企业位于青岛的308国道旁边,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但绝对谈不上财大气粗。

  转让就这样完成,现在等待的无非是中国足协的一纸批文。

  历史脉络:

  在中国足坛,青岛足球向来战绩不佳,他们是多年的“保级专业户”,所以一直也算不上什么大俱乐部。对于俱乐部转让的消息,除了在当地媒体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外,其他媒体大多做了泛泛的报道。

  但只要对这家俱乐部的历史有更深入一些的了解,就可以从中发现很多耐人寻味的东西。

  青岛的职业足球俱乐部成立于1993年底,当时的全称是“青岛海牛足球俱乐部”。俱乐部由青岛市政府领导,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所谓的“理事会”,是由市领导指派的10家经济效益比较好的企业组成,每家每年出20万元,加起来一共是200万元,这就是当时球队和俱乐部1年的活动资金。

  不过,这种“理事会”制度渐渐地变得不可行,被指派的企业大多对足球不感兴趣,交钱的时候态度很不积极,俱乐部拿不到钱就常去麻烦领导。青岛足球在这种“集体领养”的局面下维持了几年后,终于被一家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单独领养”,这家企业就是以生产“哈德门”香烟而闻名的颐中集团。

  1996年底,青岛海牛足球俱乐部的名称换成了“青岛颐中海牛足球俱乐部”,俱乐部由理事会制改为董事会制,以青岛颐中集团为主组成董事会,负责俱乐部的经营和管理。虽说俱乐部真正具备了企业的性质,但它依旧被看作是青岛的一张“城市名片”,与此同时,市政府还组织成立了“青岛市足球发展指导委员会”,对青岛足球的发展战略、俱乐部的年终目标、俱乐部的重大人事变动和重大事件提出指导性意见。

  颐中集团开始注入大量资金,希望打造出一支强大的球队。按一个保守的数字估计,每年的投入应该在四、五千万元左右,但巨大的支出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颐中集团对于俱乐部的管理几乎完全采用了国有企业的模式,每年大手笔地花钱,不计成本地投入,但在8年之中,球队除了在2002年获得了一个足协杯冠军外,其余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保级专业户”。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职工怨声载道,足球渐渐变成了这家大型国有企业最大的包袱。

  退出,终于成了势在必行的事情,并最终成了事实。

  案例分析:

  在青岛足球的历史脉络中,我们能够看到什么呢?我们看到的,就好像是中国足球职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一张路线图。

  最开始的时候,所谓的职业化只是一个名称,当时的俱乐部几乎就是一个官办官管的俱乐部,俱乐部主任以及主教练的聘用甚至个别队员的使用,都要遵从政府的意见。对俱乐部的主要资金投入,也是由政府硬性指定摊派的。

  在中国足球职业化发展的初期,这不是一个个例,很多地方政府都把俱乐部以及球队当作了“城市名片”来经营,也由此而出了几个著名的足球市长。这也是由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在官办官管之后,是大型国有企业的加入,但这同样没有使俱乐部真正地进入市场。由于一下子拥有了强大的资金支持,使得俱乐部拥有了不切实际的雄心,再加上对足球本身的发展规律并不了解,使得资金没有转化成效益,俱乐部以及球队几乎完全失去了从市场中寻找机会的能力,成了完全的“等靠要”,企业渐渐地扛不住了。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红塔集团身上,惟一不同的地方,就是红塔集团涉足得晚,清醒得早罢了。

  而这一次的转让,终于具有了真正的市场的味道,中能集团在解释接手原因时说得很坦率:“我们是做生意的,现在虽说足球市场不景气,但此时低价买进并非一件坏事”。没有任何政府背景,没有任何豪言壮语,他们完全是把“购进俱乐部”当作一项生意来做。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次的转让,没有听到任何来自官方的声音,向来对青岛足球都保持着发言权的青岛市政府,这一次选择了缄默。

  事情终于在此时回到了它的本质上,说到底,足球就是一项生意,它的真实价格以及它的出路,是由市场来决定的。

  事件延伸:

  中能接手青岛足球,不仅仅是让青岛足球真正进入了市场,也让中超的12家俱乐部中,又多了一家货真价实的民营企业,少了一家国有企业。这也意味着这样一个现实,中国足球中的“民营资本”进一步扩大了,在实德、大河、力帆等民营企业之后,又多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生意人”。

  其实,在中国足球身处的严冬之中,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信号,在经历了多年的“伪职业化”后,中国的职业足球开始接触到了本质,那就是越来越多地摆脱了政府行为以及盲目投入,开始由市场作主,商业运作,资本说话。

  生意人来经营足球,把足球当作生意来经营,尽管还不是全部,但这肯定是中国足球职业化的惟一方向。只有会挣钱也会花钱了,中国足球才能算得上职业了。一切刚刚开始,让我们看看中国足球下一步的生意会怎么做。



 

评论】【体育沙龙】【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电影《天下无贼》公映
杨振宁登记结婚
健力宝事件资本谜局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年底多款国产新车上市
网友幽默汽车贴图欣赏
经济适用房该怎么买
精彩家装图片选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2004年度TOP10


疯狂盔甲


今天你喷了么


王者归来


第三届高中篮球联赛


组建属于自己的团队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