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嗓门引当地农民探头探脑 王海鸣上任讲团结(图)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12月25日07:47 北京青年报 | ||
对于47岁的王海鸣而言,2004年12月21日是难忘的———他回到了心爱的女足执教现场,但意义深刻的在于他终于走到了中国女足的最高指挥台,他完成了执教国家女足的第一课,他的朴实、严谨、谦逊一如既往,不一样的是他的嗓门好大,比前任马良行、张海涛都大,大到当地农民驻足探头探脑。 “中方教练组组长”的称谓可能不足以诠释一个多年甘为孺子牛的勤勉教练的肯定 ,但海鸣知足,“女足主帅”在他看来只是个帽子,戴不戴,他照样全力以赴。记者:在清远你已经开始饰演“女足主帅”一角,“第一天”对你而言是否意义重大? 海鸣:首先我要感谢各方的支持与厚爱。我在女足岗位上工作了这么多年,对女足有着深厚的情感,所以无论在地方还是国家队,我的职责都是为女足奉献,没有区别。但就像一个志向高远的学生,我想学习好,有好成绩,所以今天站在清远指导国家队,我的心里有感激、有幸福、有喜悦、有紧张,这一天我永生难忘。 记者:你第一天训练时最大的特点就是嗓门大,这是你执教特点吗?你执教其他特点、优势呢? 海鸣:其实,从泰国(率国青女足打世青赛)回来,我的嗓子已经疼得不得了。我不知道别的教练怎样,但我觉得我既然在指挥,那么就该让队员清楚我的战术意图,这么多队员,我必须让她们听进去,嗓子喊破了,只要大家领会我的意思就好。当然嗓门大不是好教练,我的特点是善于在心理上与队员深刻沟通,教练与队员教学关系不是单项灌输,我们必须首先做朋友,融洽了再谈战术。至于优势,还是别人评价为好。 记者:马元安、马良行、张海涛都是因成绩不佳而“下课”,你对此有否担忧,能否评价一下几个前任? 海鸣:我不愿意评论别人。因为每个人都有长短处,对我而言,更多的应潜心于学习,取长补短。毫无疑问,在这个位置上,说不紧张是违心话,但与失败者相比,成功者懂得把压力转化为动力源泉,一种信念,我王海鸣有上来的一天,就会有下去的一日,谁的生活、工作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至少,我认为老马、小马、海涛都是好教练,他们身上都有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 记者:迪西科不来了,你终于可以胜任女足主帅的角色,但足协还在倡导“中西合璧”,你觉得呢? 海鸣:首先,我要强调的是我还不是主教练。我相信,足协选择迪西科,肯定是因为人家有很多突出的优势,他即使来了,我也会一如既往地干好我的本职工作,关键是球队获益的最大化能否保证。他不来了,并不代表中西结合的路走不下去。说实话,即使足协再找其他洋帅来,只要他把中国女足带好,我辅佐他没话说。 记者:去年美国世界杯以及今年雅典奥运会后,中国女足跌入了历史最低点,你怎么把球队拉上来? 海鸣:我集中第一天晚上已经跟所有队员单独碰了头,目的一个———要在国家队立足,先讲团结,不许拉帮结派,要相互关心,当然也得关心我们教练,呵呵。有人说京沪女足“不对付”,有人还说我是京派的,现在我就是要打破这些传闻,让二十多个姑娘打成一片,讲团结的工作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记者:现在问你带队目标不现实,但你的训练总要有的放矢,你明确这个概念吗? 海鸣:目标很简单,女足重树辉煌,这个说法可能太笼统。但在短期看来,确保凝聚力、恢复球队信心比一两个友谊赛的冠军更有价值。我现在不想给球队定位,因为这只能给队员无形中带来负面压力。 记者:相比在北京队、国青队,你这次的执教周期比较长,可能要三四年,家庭方面的问题如何处理? 海鸣:来清远前晚,我去京郊国安3队的训练基地看望儿子,那一晚,我们爷俩说了很多,我爱人也在,一直都特惦记他们娘俩,总是忙,这次更忙,可能春节回来几天就不错了。所以我叮嘱儿子,要争气,学习好,训练好,做个全才。没有妻子在,连染发膏都得自己上,我也真不容易呀……夫人虽然也唠叨,但她还是替我承担了家庭责任,她更不容易,我放心。 作者:肖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