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青少年足球调查之展望:未来之路如何开拓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12月23日04:51 重庆晚报 |
编者按 缺少资金,缺乏关注,体制改变,出路黯淡……重庆青少年足球在水深火热中挣扎。本报连续三期在深入报道了重庆青少年足球的惨淡现状和艰难处境之后,也留给了所有人一个大大的问号,那就是未来怎么办? 再也不能这么活,再也不能这么过,相信每一位关心热爱重庆足球的人都不希望看到我们的金字塔塔基在摇摇欲坠中轰然坍塌,相信所有人都希望找到一条光明之路。但要真正选择一条适合重庆青少年足球生存发展的道路,却不是纸上谈兵那么容易。究竟是政府给政策给体制,还是社会多点开花?究竟是职业俱乐部加大力度还是仿效日韩依靠学校模式?问号不是那么容易打开的,但我们必须去探讨,必须去尝试,否则,等待的就是毁灭。他山之石 核心提示:大连、山东、成都等地的足球青少年培养都有着各自的一套培养体制,虽然重庆和他们相比,很多条件都不具备,但其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重庆不仅是职业足球的落后区域,在青少年足球培养上自然也处于国内的“第三世界”。既然要寻找一条适合重庆青少年生存和发展的出路,不能不了解国内其他青少年足球发展高水平地区的情况。 号称足球城的大连不论是喜好和从事足球的人才厚度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政府的传统性关注和支持使得大连可以延续多年的学校结合体校的发展模式。大连的青少年足球培养往往从小学就把点和面铺开,依靠各区众多小学的系统训练,然后向中学,各区体校输送,形成厚实的金字塔身,最后由职业俱乐部完成宽面的选拔。政府的扶持,学校、社会的重视,再加上厚实传统的足球文化和底蕴,大连足球人才层出不穷。 最近几年青少年足球发展异军突起的要算山东,他们依靠的是鲁能雄厚的实力和对青少年足球的真正投入。据了解,每年鲁能俱乐部在足校上的投入高达两千万元以上,摆脱了传统足校是“贵族学校”的致命软肋,以俱乐部投入培养人才为主。鲁能足校在每个年龄段都有几支队伍,保证了选材面的宽泛。而且前几年鲁能聘请了前南斯拉夫教练可可维奇担任总教练,不但带出了一批高水平基层教练,而且发现和造就了一大批人才。 在经历了四川足球最近几年的低迷之后,成都如今在青少年足球培养上走出了一条“企业搭台,足协唱戏”的中外交流模式。据介绍,成都足协从当地企业吸收了几千万元资金创办了一个足球培训中心,采取和法国职业俱乐部联姻的模式,通过积极的青少年人才培训交流,最近几个孩子都相继被法甲俱乐部看中,初获丰收。 而沈阳,青岛,上海等地则采取的是多种培养模式结合的道路,有足校,有学校,也有俱乐部梯队,由于这些地方足球属于传统项目,发展起来也是顺理成章。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地方的足校都是有高水平的职业教练搭台唱戏的,比如上海徐根宝搞的崇明足校,近年来就涌现出不少人才。恢复体校重庆很难 核心提示:尽管大连等地的青少年足球发展模式以及过去的成功经验都让诸多圈内人士一直呼吁重建体校体制,但迈出这一步却很难…… 体校被砍是目前重庆13-16年龄段断档的重要原因,虽然诸多圈内人士一直呼吁重建体校体制,但市足管中心相关负责人却认为很难。 足管中心青少部主任黎斌告诉记者,市足管中心最开始建议过恢复区、市体校模式,但目前看来这样的回头路明显存在相当大的困难。最大的困难当然来自于“奥运战略”和“全运战略”,由于足球运动是一个投入大、见效慢的项目,相比之下,目前的个别区市县更热衷于搞单项投入,不仅投入要少很多,而且一旦出成绩,则甚至可能拿到世界冠军,“所以希望各区包括市里恢复体校体制,从目前来看是不太现实的。” 重庆是与成都是关系最为紧密的伙伴,但市足管中心主任高健却认为,“一穷二白”的他们很难仿效成都那样吸收到社会企业资金,由足协支撑青少年足球发展。高健告诉记者,成都的企业对于足球的热情是重庆企业无法企及的,“这几年我们为青少年比赛拉点冠名赞助都困难,说到吸收几千万搞人才培训中心,那是想都不敢想的。”黎斌也一个劲喊穷,“体育局每年拨下来给足协的固定款项只有3万元,再加上足协自身投入10多万元和百事赞助的20万元,总共这些钱仍然无法做到面面俱到。青少年足球本身影响太小,很多企业不愿涉足,政府又提倡走市场化,这就给我们出了难题。” 据介绍,足管中心还想到通过市内的业余联赛选拔优秀苗子进行周末集训,由专职教练带队进行固定的训练。这个想法在付诸实施后也曾收到一定效果,但由于这样选拔的人才有限,训练时间也得不到保障,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 在尝试过种种模式都得不到理想的效果之后,市足管中心不得不采用一种退而求其次的做法,即抓大放小。所谓抓大放小,黎斌解释为把初中年龄段以上的培养工作放给职业俱乐部(即力帆),利用他们对梯队的建设同时完成市内人才的培养工作,而足协在全力支持和配合俱乐部培养人才的同时,也把自己的培养工作中心放到市内各小学的身上,做到真正的从娃娃抓起。“我们抓普及和小学,俱乐部来搞初中以上的梯队,这是我们希望的一种培养模式,”黎斌说。力帆有心仿效鲁能 核心提示 力帆俱乐部有心像山东鲁能那样致力于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养,但单凭力帆一己之力却很难,很难…… 重庆青少年足球发展陷入困境,不少人都把矛头指向了力帆,这让力帆感觉很冤,“中国足协都有规定,俱乐部搞联赛,地方足协抓青少年培养,现在把这一块全部推给我们俱乐部是没有道理的,”负责青少年足球工作的力帆副总黄雪松说。 在黄雪松眼里,实际上力帆已经花了大力气狠抓青少年足球了,“在现实情况下我们职业俱乐部倾斜一线无可厚非,尽管投入到青少年这块的资金很少,但我们还是做了很多实事,现在我们建立了完备的各级梯队,虽然梯队的生活训练条件还在完善中,但相信慢慢一切都会好起来。” 最近几天为给四队五队找“家”而焦头烂额的黄雪松坚持认为整个重庆市的青少年足球培养并非是俱乐部一家的事,“我们是职业俱乐部,自然是层层选拔最优秀的苗子,基层的普及和扩大人才面不是我们一家能够完成的。”黄雪松认为力帆走鲁能足校的模式不是没有可能,“但前提是政府必须重视给政策,我们也找体育局谈过,由他们出面要土地,我们出钱搞足校,有了场地,有了条件,我们才能把培养的面铺开,真正让力帆成为重庆市青少年足球发展的中心。”黄雪松呼吁政府和有关部门能够真正重视青少年足球问题,能够从政策上进行扶持。提倡韩日发展模式 核心提示对于我市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养,我市的各级人士都比较推崇韩日中学足球发展模式,这样既保证了足球人才的培养,又保证了向其他专业的及时转型…… 砍掉体校,足球学校高昂的收费,缺乏保障的就业出路,这些都是影响我市青少年足球发展萎缩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出路问题,在诸多接受采访的圈内教练和行政管理者眼中,这是改善我市青少年足球运动一年不如一年状况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如何解决出路,不少人经过多年的经验累积呼吁应该仿效韩日,用中学校足球运动发展模式来作为当前我市青少年足球运动的主流。搞了二十多年青少年足球的七中体卫处主任肖庆林是最提倡走韩日中学校足球模式的。在肖庆林眼中,缺乏出路是我市包括中国足球青少年足球人才断档情况的出现的一种必然现象。肖庆林认为只有重点解决了踢球孩子的出路问题,才有更多的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到球场,“这样一来,只有走学校线路在目前的中国是最值得提倡的。”肖庆林以市7中为例,每个年级都有一个30人左右的足球班,在录取的时候,根据技术水平和发展前途的优劣有不同的降分标准,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进来之后就重训练轻学习。孩子们在保证训练的同时,在学习方面绝不允许偷工减料,必须和其他普通中学生一样完成初高中的全部课程,因此,7中目前95%的孩子都能考入大学,有这样的文化底蕴和广泛出路为保障,很多家长都放心自己的孩子在这里踢球。 对当前青少年足球萎缩现状忧心忡忡的肖庆林,称自己三年前就向上届体育局班子发出了走韩日中学校足球模式的倡议,但一直没有得到回音。肖庆林认为这样的模式当前来说是最科学的,“孩子先进中学完成初中课程,一般初中时期就能够看得出这个孩子是否在踢球上还有发展空间,有潜力和发展的可以去更高水平的职业队,其他的可以继续读高中,然后升入大学。” 尽管多年来七中在我市各个年龄段的比赛中打遍天下无敌手,但肖庆林没有半点的沾沾自喜,他反倒认为能够有更多的中学像七中那样开展足球运动才是好事。“其实我提倡的各区设立试点校训练的模式是一种变相的恢复体校体制。”肖庆林说,虽然各个学校在政策、教学水平和设施水平上的不统一,像7中这样在全市普及中学生足球教育很难实现,但市体委和教委可以在市各区县设立试点校,在其中设立各自的足球班,由体委分派专职教练下到地方进行系统训练,然后在周末按不同地域进行适当集训。“其实这就类似过去的各区体校模式,使重庆市内在各个年龄段都长期保持一个相对固定、绝对数较多的人才数量。负责训练的教练对于人才情况也了然于胸,一旦组队比赛也不会临阵磨枪。而对于队员来说,一边学习一边踢球,便于随时转型。”肖庆林强调,目前我市很多学校把升学率看得过重,所以要想实现点校铺开,必须得到行政上的支持,“这肯定得教委和体委牵头来搞,否则是不可能的。” 肖庆林的倡议自上而下都有人响应。天宝实验小学的足球教练张黎就看好这条发展道路,他称自己已经在向家长孩子灌输走学校道路的观点。在不断学习国外先进训练方法的张黎告诉记者,只有不断提高基层教练员的训练水平,才能使以学校为主的训练体系逐步发芽开花,成为重庆青少年足球发展的主导力量。 西南师范大学球类专业负责人秦志辉也倡导用学校模式进行青少年足球发展,“既然现在靠社会,靠俱乐部的体制无法起到加强青少年足球运动的效果,体委倒不如考虑走学校线路,依靠中小学和大专院校。首先在政策上给予一定支持,实现借鸡下蛋的目的。一方面这是由国情决定,青少年足球的培养不仅要从技战术层面,也要文化兼备。而且一旦足球运动在广大学校中得到展开,不仅保证了兵源,也便于管理。”和肖庆林一样,秦志辉也希望能够依靠行政力量完成模式变革,“这是教委和体育局之间协商的事情,政策性问题,不是学校所能控制。” 正在向教育部申请引进高水平足球运动员资格的重大体育学院院长胡宏也表示,他们设想今后与重点足球中学联合建立中学大学一条龙的模式,并聘请专业教练员带队。新政策是把双刃剑 核心提示教育部新近颁布的一项新文件对于高水平运动员是一种放宽,但是对于基础运动员却是一种限制,这就意味着一些踢球孩子进入大学的门被关死了…… 肖庆林认为大学是解决有足球特长的学生出路的天堂,不过教育部新近颁布的一项解决高水平运动员入学的文件却成为了一把不折不扣的双刃剑。该文件规定所有学校取消预科体育班(以前重庆大学、西政和工商都有),采用布点的形式(教育部布点校,我市只有重大),招收一级以上的高水平运动员。 这个文件出台欢喜了多年来一直没有把足球纳入学校重点发展项目的重大,重大体育学院院长胡宏明确告诉记者,重大将向足球进军。胡宏说这样做是考虑到足球市场庞大和重大在重庆市内各个大院校中的地位。胡宏认为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通过足球水平的提高扩大重庆大学的综合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高水平运动员的后路问题。 而像西师、西政等我市足球传统高校却认为这个文件实际上是打击了很多高校开展足球运动的积极性。西师的秦志辉认为这个政策对高水平运动员是一种放宽,但对基础运动员却是一种限制,他直言不讳现在的政策只能保证其中相当少数一部分踢球孩子的出路问题,很多有心踢球的队员却无法受到政策的保障。西政足球队教练员贾卫更是抨击新政策对大多数大专院校的体育人才招收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贾卫表示,按照教育部的新政策,目前基本上只有重庆大学有资格招收到高水平的足球苗子,却抹杀了其他大学足球的发展,特别是封锁了像西政这样本来具有足球传统的学校。“这样的做法,其实就是限制了专业足球人才的出路,是一种向后走的做法。”政策搭台,学校唱戏? 核心提示:走学校路线,学校是极为重要的环节,但是教委通过指令来完成学校足球开展布点是不现实的,因为学校毕竟是以教育为主…… 所有倡议用学校模式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人士都认为必须依靠政府搭台,学校唱戏才能够真正实现培养模式变革。尽管市教委体卫处处长夏蒂非常支持青少年足球培养应该走学校路线,但他认为要依靠教委来指令完成中学足球开展布点是不现实的。 夏蒂认为足球培养是体制的问题,不能只从足球谈足球。他认为我国的青少年足球要发展,必须走学校线路,这是不二的选择,在我国叫做体教结合,“以前看中央电视台的《体育人间》,听到很多足球运动员和奥运冠军介绍,从十来岁甚至几岁开始就没有上学,专门从事训练,这让我感到又可悲又可笑,因为这样的做法是违背了9年制义务教育法的,这正好揭示了体育人才培养体制的一个弊端。”夏蒂强调学校线路必走不可,因为和专业体校相比,教育系统更有优势。一方面有社会认可度,比如名牌大学和重点高中令青少年向往;另外近年来学校在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和资金投入上大大超过了专业体校的投入,这也让学校对青少年充满吸引力。 不过夏蒂认为要学校特别是中学直接向职业队输送人才几乎是不可能办到的,“走学校线路,最切实的办法就是向职业队提供有希望的苗子,这指的是在完成9年制义务教育的同时,通过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和相对系统的课余训练,发掘出有希望的苗子,然后在初中毕业后再根据其自己意愿决定是否进入职业队的二三线队伍继续深造。” 尽管夏蒂的观点跟肖庆林很相似,但他同时又认为如果要教委通过指令来完成学校足球开展布点是不现实的,毕竟很多学校以教育为本,学习时间是要放在第一位得到保证的,这样一来,在学校里的训练时间和力度肯定达不到专业水准;其次,搞足球运动很现实,学校不可能大面积的动用资金专搞足球,因为成材率低,学校要为孩子出路着想,家长也不会放心。夏蒂认为足球这个行业培养人才其实是一种商业行为,真正应该抓紧的是以足球为本职工作的职业俱乐部,而不是教委和其他部门,“足球是一个商业性的运动,它的人才培养不能理解为政府行为,职业俱乐部应该在这方面更加积极主动,而学校和教委只能起到一个辅助和配合的作用,却不能投入更多精力和财力保证体育人才的培养。他建议最切实的方法就是教委(体育处)和体育局(足协)联合起来,以足协为主,教委为辅,发挥共同的优势,为重庆足球培养人才。“教委肯定会配合,但却不能唱主角儿。政策支持是一方面,但不能乱给政策。就好比重庆目前的足球试点高校只有一所(重庆大学),这是因为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专长项目,不能大伙一块花钱搞一个项目,这样养不起,“夏蒂认为对球员入学条件的限制也是一种调控,要避免的一个误区就是,高校一定会给优秀运动员入学深造的机会,但不能就把高校当作所有专业运动员自谋后路的场所。 记者 王印毅 范天亮网络编辑:甘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