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明昌解剖中国足球:忽略理论构建将永远模糊迷茫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12月23日02:19 新闻晨报 |
近日,谷明昌出版的名叫《现代足球理念》的专业书,让一直生活在聚光灯之外的这位前国家队教练组成员,成为足球圈内的一个焦点。在这本书中,谷明昌大胆直言,认为中国足球始终难有质的飞跃,主要是因为中国足球圈的人一直不知道什么叫足球,不懂得什么是足球原理。这位少言寡语、鲜有惊人之举的教练,能用这本书颠覆中国足球半个世纪来一成不变的指导思想吗?从今天开始,晨报将选摘本书的精彩章节,与广大读者一起随谷明昌的“手术刀”,“解剖”中国足球的“大脑”。 ———编者 1999年10月,中国足球协会为我国部分教练员、大学足球老师以及足球科研人员开办了由荷兰足总国际级足球讲师授课的中国足球教练员讲师培训班。这是我任职教练以来,所受到的最好的、最新的足球职业知识教育。我第一次听到了关于足球原理的阐释,并籍此让我真正理解了足球、懂得了足球,一扫昔日的迷茫与困惑。对比之下,我深感中国足球理论与实践的浅薄,由此也想到中国足球搞了快五十年仍然没有长足进步和发展,这也不是偶然的。中国足球从来没有提出足球是什么的问题,实际上是忽略了足球理论的构建。没有理论指导,中国对足球的认知始终处在一个模糊和迷茫的状态。 中国足球历来认为“技术是核心、技术是第一位的”,这将人们认识足球运动的思维一下子放在了技术身上。而技术,荷兰人认为是一个可以使比赛进行的工具。技术或工具要靠人的思想,意识来掌握和运用,技术高低与好坏,由运动员的足球思想、足球意识的程度决定。荷兰讲师说:“技术对于初学者来讲可以完成简单的任务,对于优秀运动员来说却可以解决很复杂的问题。”其中就隐喻着足球思想、足球意识对技术工具的决定、支配作用。 其实,一个国家、一支球队足球运动水平的提高和发展,从根本上都是借助于足球思想、足球意识的进步推动的,而不是技术,尽管技术也有进步。正如世界足球运动所谓的三次革命,如果大家有些了解的话,这三次革命都是因足球思想、足球意识的变革,而开创了不同时代的先河,推动了世界足球运动的整体前进。 荷兰足球原理关于什么是足球的概念,立足于足球思想、足球意识的高度。而中国“技术是核心”、“技术是第一位”的认识观,却在关注一个可以使比赛进行的工具,脱离了足球思想和足球意识的主导,这就把人们对足球运动深化认识的道路堵塞了,走进了死胡同。 另外,据我国足球科学人员统计,国外足球发达国家采用对抗训练的形式(注:各类“小型比赛”模式)占总体训练的80%,而我国只有20%-30%,这个比例太小了。中国的青少年足球训练,每天只是沉浸在那种脱离比赛环境的,没完没了的单纯的技术磨练之中,以至于过了七、八年之后,运动员到了场上,面对对抗激烈、不断变化的比赛场景,还是缺乏洞察力和交流能力,缺乏足球意识,不能很好地识别特定的足球比赛局面和采取典型的足球行动,最终就造成了不太会比赛的结局。 “小型比赛”这一训练模式,在世界足球先进国家早已成为足球训练的经典和主导模式。中国最早接触“小型比赛”这一训练方式概念的时间是在1982年。当时中国足协聘请德国人马洛茨基(国际足联讲师)在现今的北京体育大学举办了一个足球教练员培训班,他在培训班上就讲授了以4对4及其变化形式的“小型比赛”训练模式。按理说,像这样好的东西早该进入我们的足球知识系统并对中国足球运动水平的提高发挥作用,然而由于我们自身缺乏辨别和鉴赏能力,却把它漠视了。在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足球训练只是零散地、无序地使用了几种比较简单的“小型比赛”的训练形式,给人一种浮面的、生疏的、不知其所以然的感觉,没有体现“小型比赛”训练模式所蕴含的实质和功能。这些年来,中国足球尤其是青少年训练这一块,依然固守着自己的习惯,重复老一套的训练方法。作者:晨报记者甘慧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