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除了名称 乒超联赛并不“市场”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12月22日15:47 中国青年报 |
将于本月底召开的2004年乒超联赛年度会议,首次邀请乒超投资人出席,但投资人并不看好乒超联赛能够在短期内真正实现市场化。因为乒超联赛首先是为国家队捍卫世界乒坛霸主地位而存在的,其次才会考虑市场效益。大部分乒超俱乐部仍然是企业赞助下的运动队模式—— 本报北京12月21日电 几天前,四川升和乒乓球俱乐部总经理高亚翔提出“乒超联赛必须改革”,他的文章被不少媒体转载。有文章写道:“乒超再不改革,就要走到像中超(足球)那样,俱乐部最后纷纷‘闹革命’的地步。” 中国乒超联赛不尽如人意的现状由来已久。自1999年创办以来,乒超联赛的发展始终受到赛制、观众人气、经济效益等多方面的制约。5年之后,境况仍不见改善的俱乐部管理者之一高亚翔抛出的改革主张并非耸人听闻。 但高亚翔今天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澄清,四川某媒体在报道中误解了他的初衷,“我的原话首先就认定了乒超联赛是中国乒乓球发展的大方向,我并没有说过乒超已危急到要爆发革命的地步。”不过,高亚翔也坚持认为,乒超还是应该研究一下中超存在的问题,为以后的发展做好准备。 乒超的性质就是练兵场 因为要备战奥运会,2003年~2004年度的乒超联赛再次被拆成了两个阶段,拖拖拉拉一直到2004年11月才结束全部比赛。由于赛程不连贯,使得乒超始终处在不温不火的状态。陕西银河俱乐部的一位官员这样评价陕西队的主场渭南:“联赛刚在观众中有了热度,就戛然而止,放凉了几个月之后才又重新开始。” 但即便有些抱怨,所有俱乐部都很清楚,乒超联赛首先是为国家队捍卫世界乒坛霸主地位而存在的,其次才会考虑市场效益。而这也就让所有乒超俱乐部不得不面对一大困扰:只要国家队有需要,联赛随时可以被中止,俱乐部中的国家队队员可以随时被抽走。 事实上,为国内乒乓球选手创造比赛机会确实是当初创办乒超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乒超俱乐部,他们对此心知肚明,高亚翔就这样对记者说:“举国体制的根本是不能动的。因此,对俱乐部来说,市场效益不可能摆在第一位。” 这就意味着乒超联赛从一开始就失去了成为商业联赛的基础。刚升任国家乒羽中心主任不久的蔡振华曾称赞:“中国的乒超联赛是世界上最好的联赛,参赛选手可以说集中了世界上最优秀的选手,而且几乎包括了所有的打法。”但蔡振华也一定看到了,就是这样一个世界上水平最高的乒乓球联赛,某些俱乐部却也面临着断炊之忧。 2003年年底,北京男队因为没有赞助商不得不借助媒体向社会求助,而拥有张怡宁、郭焱、李楠等国手的北京女队则在一个赛季里更换了3家冠名赞助商。到联赛最后一场比赛时,北京女队与第4家冠名商的合作也告终结,只能打出先农坛体校的名称。“不是没有人愿意冠名,而是赞助乒超球队回报太少”,前北京女队一家赞助企业的管理人员告诉记者,“投资乒超俱乐部,我们连社会效益都不敢奢望,只能求得资助国球所带来的精神回报。我们很清楚,乒超的影响力还是太小,给球队的投资还不如直接做广告。” 俱乐部难改运动队模式 为了求得一定数量的票房,北京女队特地将主场设在中小城市。而北京女队的状况并非特例,乒超男女各12支球队中早已掀起“下乡”热潮,这与越是在大城市,体育市场资源也越丰富的常理并不契合。 在国内一些规模较大的乒迷论坛上,可以看到,乒迷们很不满意乒超联赛不重视包装、推广手段等营销策略的应用。但乒迷们有所不知的是,在“中国乒超联赛是以国家队的战略为第一要素,而不是把遵循市场效益放在第一位”的前提下,包装、推广等营销手段尚显多余。 而在俱乐部体制上,现今大部分乒超俱乐部都远未完成中国乒协期望的俱乐部改造工作。除了山东鲁能、陕西银河等少数几家俱乐部是在工商部门登记、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独立俱乐部外,大部分乒超俱乐部仍然是企业赞助下的运动队模式,北京男队主教练张雷就对记者感慨道:“我这个主教练除了管队伍之外,还要常常想着拉赞助的事情。” 蔡振华在上任时曾表示,将在未来几年内进一步完善乒超制度、扩大乒超影响,使得乒超逐步向市场化过渡。就在上周中国乒协还下发通知,要求乒超联赛各俱乐部投资人和运动队代表于本月28、29两日进京出席2004年年度会议。这是中国乒协第一次要求参加年会的乒超俱乐部必须同时派出投资人和运动队双方代表———乒协正迫切地希望能听到投资人的声音。 但俱乐部方面的态度并不积极,已有人向记者透露:“至少在2008年之前,乒超以国家队需要为准则的现实仍很难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