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杨桂林自行车赛为何能坚持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12月14日10:42 中国体育报

  编辑同志:

  日前,看到中国最早个人举办自行车赛的北京昌平农民杨桂林今年已办到第15届了,而且还是办到成都去了。钦佩之余我很想知道这么多年他是怎样坚持下来的?jow121@vip.sina.com

  找到杨桂林颇费了些工夫。几经周折才从他在成都工作的女儿杨艳丽处得到了他的电话。不知是杨桂林没有手机,还是为了省钱,他女儿给的都是座机号。电话拨过去,杨桂林说起自行车赛滔滔不绝,竟有一肚子的话。

  他的家庭自行车赛到今年已是15届。他说当年自己办比赛全家人都支持。他清楚地记得第一届是1984年10月28日,这一天,昌平县体委能容几万人的大操场上聚集了不少人,四邻八乡的群众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场面很大,比赛很成功。整整二十年过去了,除了因儿女大了办婚事,实在忙不过来,有的年头没能坚持外,基本上是一年一届,而且越办规模越大。

  记者请杨桂林介绍一下他的家庭自行车赛之所以能坚持这么久的成功经验,这位现在仍担任北京市自行车协会副主席的老人有点儿激动:“说老实话,我不是大富翁,也不趁多少钱。我办比赛不拉赞助,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第一届比赛用的是我“文革”后补发的工资,一年工资也没多少。”作为昌平镇政府的一名普通干部,他每月工资只有37元,补了一年的工资也就几百块钱。但当时那几百块钱算得上是一笔财富,在乡下盖房能盖二三间。他的孩子们都在农村,按理应该拿补的钱给他们盖房子,但他跟家里人商量后却用这笔钱办了家庭自行车赛。

  至于办比赛的原因,老杨说了两个:一是“文革”时挨斗,身体不行了,有人劝他别光吃药,多跑跑步。可他那时一跑就摔。后来骑自行车锻炼,身体一天天好起来,药罐子也扔了。他说,“自行车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第二个原因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1984年第一次出征奥运会的中国代表团共夺得金牌15枚,银牌8枚,铜牌9枚,金牌数位居第四。但在这么多的奖牌中自行车项目却名落孙山,提起这段,杨桂林又重复了“名落孙山”这个文绉绉的词儿,而且话筒那边的气息似乎也传递着他的焦虑。“像我们这样一个自行车大国,有这么多人骑车,这个项目却名落孙山,你心里是什么滋味?作为我来说,是很难受,心里不是滋味。”别人可能难受一阵儿就过去了,但杨桂林却渴望通过办比赛来推动这项运动的发展。

  他把这个想法跟县领导一说,立刻得到支持,他骑着车在四里八乡一转,立刻得到响应。没几天来报名的人就超过了100。那些日子杨桂林写规程写计划忙得不可开交,“跟张罗办喜事一样”。挑日子、请批示(没有有关方面的批文办比赛是不行的),黑夜白天都豁上了,他想“不办则已,办就办成功”。

  这个“自行车之家”有三人在北京市群众自行车比赛中拿过前三名,首届家庭赛事他们全家上阵,大儿子、小儿子、女儿,还有他和老伴参加了各个组别的比赛,大儿子杨振东还打破了北京市自行车场地赛纪录。如果没有这样的家庭战绩和基础,要办大办好这个家庭赛事难度就更大了。

  如今,参赛选手已从第一届的100多人发展到上千人,比赛也走出昌平走向全国,不仅年年吸引着天南地北的国内自行车人参与竞技,随着比赛的声名远播还引来了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外和境外的自行车好手前来参赛。老杨用一个生动的例子说明这种变化,“第一届办比赛,参赛者弄个小背心当奖品都非常高兴,现在取得了名次奖辆名牌车也不新鲜了。”

  记者请这位68岁、国内首个家庭自办车赛的组织者谈谈成功的秘诀,杨桂林说,一靠组织工作做得细;二靠领导支持;三靠媒体宣传;四是靠执著的精神。

  编后絮语:广东某制药厂长年赞助中国女足,一是始终被传为佳话,二是时间也创了中国体育史上的一项纪录,但与这位北京农民比,时间上比不过。整整20年啊!20年的时间,一个人会发生多大变化?一个家庭会发生多大变化?而且累积要投进去多少钱?如此的矢志不渝!他图什么呢?事实也证明,办这个比赛他杨桂林既未成巨富,也没成人人皆知的名人。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努力,并不能改变中国自行车运动的面貌,但那风裂的皮肤、雨淫的肢体,和那渐渐弯曲的脊梁,却让人看到一个新时代中国农民对一项事业的执著。这执著而坚韧的背影,让人想到了移山的愚公。

  作者:刘露非

  (来源:中国体育报)


 

推荐】【 】【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