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力帆批判:引援陷入黑洞 对外策略自绝后路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12月10日05:04 重庆晨报 | ||||||
编者按:让我们来看一个尴尬的事实:轰轰烈烈的2004“G7革命”的最大受益者是谁?竟是与革命党誓不两立的重庆力帆———若非G7的革命迫使足协取消了降级,那力帆队将继去年之后第二度降级。 自进入足球这个圈子后,除了没有升降级的2001和2002年外,在有降级的赛季,力 帆都是厄运难逃。去年是“借壳还魂”,今年是坐享“革命成果”。但明年呢?一家号称要打造成百年老店的俱乐部、一家在圈子内属于比较“干净”、没有诸如资金不足拖薪欠薪异常稳定的俱乐部、一支从实力来看应该属于中等水平的球队,为什么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游走在悬崖的边缘? 问题到底在哪里?这是所有人都应该正视的一个问题。否则,噩梦还会再现,重庆足球,仍然没有明天。 批判一 引援黑洞 有一个问题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几年来力帆掷出来了两个多亿的钞票,但力帆从来没买到过一个真正管用的好外援。 每一年力帆引援似乎都没有一个相对成熟的标准和运作模式。选援究竟应该谁说了算?在力帆,看起来俱乐部和教练说了都不算。而高层里又有内行吗? 谁都知道,在中国足坛,外援引进中肯定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猫腻,这种情况在众多俱乐部都存在。问题在于,在力帆这里,却是一个不见底的黑洞,它吞噬了数不尽的金钱,结果我们只见猫腻,却从没见到一个好外援,这就很不正常了,也是让人不能容忍的。 引援的盲目,也是形成黑洞的原因之一。就拿从德乙引进的“外援”谢晖为例,且不论其在德乙江河日下的状态,仅仅就其以头球为主的技术特点来看,也绝对不是当时的力帆队所需要的类型。而谢晖自由转会的价格也高得离谱,但力帆高层本着要引进“有号召力的大牌”这一思路,一掷千金拿下谢晖。事实证明这是一笔巨大的失败投入。签字费加工资近700万元,但谢晖对球队的贡献又有多少呢? 除了引援,在教练问题上,力帆也连续不断的走着弯路,两年四个教练,还不算上赛季临时代理了几轮的刘志才,排名垫底的这两个赛季,力帆更换主帅的频率无疑太高。连魏新等队员在门户网新浪与网友聊天时也承认,力帆换帅过频是影响战斗力和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 力帆在选帅上,近两年来一直没形成统一的认识。外籍还是国产?中国足协说国产教头好,各俱乐部启用国产教练成风,力帆就选到一个余东风;过来一个兜售教练外援打包的迪那摩,力帆就欣然应允敲定希佐。从塔瓦雷斯、米罗西到余东风、希佐,各式各款不同类型的教练,力帆似乎从来没有静下心来思考一番,究竟这支球队、这些队员,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主帅来调教。 批判二 自绝后路 论成绩,力帆这两年可谓千人骑万人欺,但论知名度,力帆在圈内绝对有着响当当的字号。全国媒体基本上已经形成这样的共识:力帆,是全国新闻出得最多的俱乐部和球队之一。几年来致力于对外反实德系、反革命党的力帆决策层,在对外策略上,进入了一个过分追求轰动效应的误区。 刚刚介入足球的时候,尹明善曾经在某电视台接受访问时说过这样一句话:“力帆是足坛的插班生,插班生还什么都不懂,就需要向各位老大哥们学习。”时至今日,力帆早已从足坛插班生成长为一个具有举足轻重影响作用的俱乐部。但以力帆队的经历,却显示他们还远未真正融入这个圈子。 中国足球圈的复杂与黑暗人所共知,抛开实德系不论,几乎所有的球队都有着自己的盟军。盟军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平日里的互通声息、遥相呼应,更重要的是,到了每一年夺冠保级的关键时刻,大家还会互伸援手,同舟共济。这是世界范围内足球的一种丑陋,由来已久。 力帆就如同与风车相斗的唐吉诃德,不愿同流合污也罢了,还无数次站出来痛斥其丑恶。至今仍高扛反实德系的大旗,并成为反对“革命党”的先锋。恰恰因为这样,不少俱乐部都把力帆视作圈内的一个异类。上个赛季末,在保级的关键时候,事实是力帆的确被人“做”掉了。 为什么每一次总是力帆站在风口浪尖?在这个江湖上,你应该学会一点隐忍,学会一点韬光养晦。 批判三 除恶不尽 以轰轰烈烈“捉内鬼”的方式开始,以温情脉脉的“开家长会”方式结束,力帆对赌球打击吼得凶、做得少的一系列行动,完全可以折射出力帆几年来在对内管理上的偏差。只喊口号不落到实处,既把问题曝光于公众又未形成有力打击,空落笑柄。 今年中超的赌球现象已经泛滥成灾,球员赌球几乎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力帆队的赌球现象可以说是中超中最少见的一支,但力帆今年来的两三次捉内鬼行动,却比任何一支球队都要来得猛烈。捉内鬼、家长会,给外界的印象是力帆队内问题是最多的。 力帆捉内鬼的行动最终虎头蛇尾,并未达到行动的初衷,让一些纯洁的球员继续心生不满,原本就有待增强的球队凝聚力和合力自然受到进一步影响。而高高举起,轻轻落下的处理方式,完全没有达到杀一儆百的效果。 批判四 家长式管理 力帆是一个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族式管理模式也被移植到俱乐部,俱乐部的管理是一种家族化的管理。 选帅、选援采取什么样的模式程序?球员工资合同如何谈判签订?有没有各项严密细致的队纪队规?奖惩是否分明?很可惜,除却虚无漂渺的带有家长式作风的“人文管理”,俱乐部并没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足球管理模式。 随意性无处不在,选帅选援似乎谁都可以提建议但谁说了都不算,工资合同谈到哪儿算哪儿,对队员的奖惩经常也是兴之所致,标准不一。当然,俱乐部也有一肚子苦水,了解力帆的人都知道,力帆的事,并不是俱乐部就能拍板。 放眼全国,力帆家长式管理模式可说是绝无仅有,说不好听一点,俱乐部班子几乎都是形同虚设,没有真正懂行的人来拍板,做事率性而为。按照尹明善的说法,中国足球最大的问题是法制不健全,但恰恰,力帆就绝对是一个“人治”而非“法治”的俱乐部和球队。 批判五 定位不准 2000年的足协杯冠军早已成为风中的历史,力帆的实力几年来已经沦落为下游。很遗憾,力帆似乎还从未意识到这一点。从俱乐部两年来制订的目标来看,竟然都是不切实际的保八争六。尹明善在为队员开会的时候不止一次表示过,力帆队论实力应该排在甲A或是中超的中游。果真有中游水平吗?两年来的成绩已经给出了答案。 当一支球队费尽心思也无法赢球,当一支球队总是游走于保级的边缘,其它在场外所作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不管是致力于中国足球大环境发展还是探索足球改革的方式方法。实力才是硬道理,赢球重于一切。当皇马不能赢球了,皇马也就不是那支皇马,何况力帆。 教练与球员配备直接决定着一支球队的实力。对球队定位的不准确,除了带来好高鹜远不切实际的目标外,对选教练选援也有着直接的影响。明明是一支弱旅,还不踏踏实实却挑选一些能从细微处着手从头打理球队的教练,明明需要前锋,却总是找一些中场外援。定位不准,让力帆的选帅选援总是给人头痛医脚的感觉。 太多的误区值得警醒,有了准确的定位,才能有针对性的采取正确的决策,力帆队才会真正赢来咸鱼翻身的那一天。本报记者王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