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用足球生钱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12月08日09:40 解放日报 |
申花曾是国内最懂经营的足球俱乐部之一。然而,近两年申花俱乐部走上了“重投入、轻开发”的轨道,这种“瘸腿走路”的经营模式值得总结和反思。 早些时候,申花队球衣上,除了胸前、背后有巨额广告,就连袖口、裤脚等角落也能吸引企业掏钱。2001年,申花将3年的冠名权和胸前广告以1000万美元卖给托普,创造了国内足球俱乐部的广告收入纪录。而近两年,申花俱乐部支出飙升,经营却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结果导致了财务亏损。一般来说,俱乐部收入有三大块,分别是电视转播权、门票销售和市场开发。中超联赛的电视转播权和场地广告,都由中国足协旗下的福特宝公司一手控制,留给俱乐部的空间并不大。中国足球大环境不景气,让俱乐部门票收入大打折扣。因此,广告和赞助成了中国足球俱乐部收入的大头。 北京国安俱乐部卖给现代汽车的三年冠名权,价值达1.18亿元。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如今球衣广告的经营开发几乎成了被申花遗忘的角落。在足球产品开发这一块,申花在四川北路上的球迷会馆,一年收益不到100万元,与俱乐部巨额的投入相比,实在是杯水车薪。 不论是球衣广告,还是球迷产品的开发,从根本而言,成功的关键都在于“笼络”球迷。国外俱乐部是如何为球迷服务,如何培育市场的?申花不妨借鉴一下:圣诞节期间比赛时,俱乐部员工不能使用停车场,这是为了给购物的球迷提供足够的车位;节日期间,球员会到医院、养老院等地慰问球迷,送上小礼物;俱乐部成立各种组织,如青少年俱乐部和残疾人俱乐部,为球迷提供不同的服务等等。 正是通过与球迷的沟通,国外的著名俱乐部使球迷产生了荣誉感、亲近感和归属感,铁杆球迷变成了铁杆消费者。 近两年,申花学会了花钱,挣钱的本领却未见长进。如何培育市场,如何让足球生钱,这是申花人未来需要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报记者陈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