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08之星如何闪亮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12月01日07:13 深圳商报 |
“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我丝毫不会怀疑中国队的实力,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中国队和德国队在北京奥运会上会师决赛,而中国队最终2比1战胜德国队夺冠。”阎世铎无比豪迈地说,他的豪迈源自2008奥运之星队的成立——12月8日,27名中国小球员将前往德国巴特基辛根市留学,时间是两年。这支队伍的任务是准备2008年北京奥运会。 尽管中国足协对这支队伍信心十足,但在很多人看来,2008奥运之星队的成立对中 国足球的可持续性发展并无太大的帮助。“这种送小孩出国集训的方式目前在中国有两种,一种是足协选派,一种是俱乐部选派,不过到现在为止来看,去国外集训的效果都不好。”一位圈内人士称,“许多例子证明了‘长期集训’这种老模式,存在着许多不合理、不科学的因素。全世界足球都一样,联赛是根本,完全脱离联赛去搞集训,不一定就会取得好的效果。只有通过联赛的锻炼,队员的水平才会逐渐提高。如果单纯把一支队伍送到德国,只是打一些初级联赛或者邀请赛,那么对球员是一种制约。因为邀请赛的压力和联赛的压力有很大分别,队员们得到锻炼的程度自然不一样。” 而2008奥运之星队被广泛质疑的深层原因在于,这显然是一支为“应试体育”而成立的队伍,足协派出的是17、18岁左右的球员,他们一切已基本定型,短短两年时间,似乎不是去固本培元打基础,而是去参加考前“冲刺班”,结局只能是拔苗助长。 为了2008年家门口的奥运会取得成绩,于是不惜重金组建队伍留学。如此典型的“应试体育”,如此豪赌,无法不让人忧虑。足球毕竟不是考试,如果组建2008之星队这样的做法能行得通,中国足球何至于苦撑数十年而无本质变化? 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足球的大环境不改变,少数留学的球员就可能被国内球员同化。2008奥运之星队“走出去”,两年之后还是要“走回来”。毫无疑问,他们赴德后肯定能学到一些东西,也会冒出一批实力不俗的新秀,但这些人早晚要回国,回到中国足球的环境之中,其前途难以预料。 当年健力宝队从巴西回国之初,张效瑞、李金羽、郝伟等小“天鹅”们,无不令人眼前一亮,可很快这些人就逐渐沉沦,与国内培养的球员并无太大区别,根本原因无非是国内足坛的环境太差。 “像中国足协这样紧紧抓住一支队伍不放,就指望靠这一拨人取得什么成绩的做法,绝不是真正提高我们青少年足球水平的好办法。”某圈内人士一语道破了问题的实质。深圳商报记者舒桂林 作者:深圳商报记者舒桂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