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执盲目的自信引发双重悲剧--国足反思之评点汉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11月23日09:21 中国体育报 |
2002年12月21日,坐在中国人面前的阿里·汉还蒙着神秘的面纱。人们迫不及待地翻开世界足球史上查找阿里·汉这个名字,也同时在倾听着阿里·汉在昆仑饭店宣讲自己的救世宣言。虽然不像米卢似的底气十足,但汉语言也是铿锵雄壮,掷地有声。 2004年11月17日,中国与中国香港队的比赛最后五分钟。阿里·汉颓废地倒在教练席上,一言不发眼睛死勾勾地盯着场上。他的两名助理教练徐弢和李树斌则差点冲入场内, 以高音告诉球员们还差一个进球。这个时候的阿里·汉早就没有什么神秘,也少了往日的悠闲和固执,更没有嘴角那不耐烦的窃笑。两个角色的转变,阿里·汉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尽管很少有人真正走入阿里·汉的内心世界,但在两年的时间里,阿里·汉已经将一切暴露无遗,而源于性格中的过于固执和盲目自信成了这场个人悲剧的导演,更确切地说是中国足球悲剧的真正诱因。 执教中国队的两年时间里,阿里·汉固执自信的个性成为左右他所作为的方向盘和指南针。 上任伊始,阿里·汉的自信一度激发起人们的兴趣。在自己的就职演说中,阿里·汉不断重复着帮助中国足球的陈词滥调,但与“老游击队员”米卢快速融入和适应中国足球以及亚洲足球氛围不同的是,长期处于衣食无忧状态的阿里·汉自始至终与中国足球和亚洲足球格格不入,既没有充当救世主的决心和勇气,也从来没有确定一个更具挑战性的工作目标和方向。对他来说,中国足球队的主帅也许只是他一生中再平常不过的一个经历,既不会有惊涛骇浪,也欠缺足够的刺激。对于未来,阿里·汉既没有懵懂的憧憬,也没有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向往。对于他来说,似乎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一切结果又都是可以接受的。 两年的时间里,来自外界对阿里·汉执教思维的非议一直贯穿始终。在米卢时期,这种情况同样存在。但与阿里·汉不同的是,更熟悉中国国情的米卢,往往能够恰到好处地处理一些微妙的关系达到既可以明哲保身,又足以解决问题的效果。而在这一点上,阿里·汉显然走向一个极端。 阿里·汉很少听得进建议或意见。对于媒体的批评,阿里·汉总是嗤之以鼻。对教练组的进谏,阿里·汉也极少采取合作的姿态。每场比赛的新闻发布会上,阿里·汉也从来是对他自认为是“弱智”的问题给予一个冷笑,或者抛出一个“这不是一个好问题”的反唇相讥。固执和自负,让阿里·汉成为一个刀枪不入、水火不浸、装在套子里的人。 对于阿里·汉的选人思路,外界一直颇有微词,但阿里·汉既没有太多关注媒体的评论,也听不进教练组的任何意见。从阿里·汉执教国家队以来,真正观看了多少场联赛?这个我们不得而知。我们知道的只是他在打完每一场国际比赛之后都会回国度假。与以中国为家的米卢相比,阿里·汉从一开始便没有对中国足球产生任何感情。即便中国联赛中可挑选的球员并不多,中国队客场与科威特队比赛结束之后,在如此关键的时刻,阿里·汉也没能留在中国观看中国联赛考察球员们的状态。对于哪名球员的入选,阿里·汉几乎没有自己的丝毫直观认识和见解。这对于一名教练员是绝难想象的。 在战术打法和阵容安排方面,阿里·汉的固执己见也是绝无仅有的,尽管他也会对自己的安排朝令夕改,但这些显然与外界无任何关系。两年以来,阿里·汉一味固执地坚持四四二的阵型,但具体应用之中,这一阵型本身所应具备优势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在一些关键场次,阿里·汉也同样没有随机应变对阵型打法进行合理有利的调整。对科威特队的客场比赛,在打平便可以取胜而球员们的竞技状态并不好时,阿里·汉依旧以四四二阵型出战,力图以不变应万变,但结局是攻不像攻守不像守,最终落败。赛后,专业人士多半认为中国队应该在这场比赛中增加中场人数,加强防守,同时加强反击的力度。对中国香港的最后决战,阿里·汉仍旧坚持了自己固有思维。但结果同样无法令人满意。 中国足协在总结阿里·汉的失误时认为,阿里·汉没能将他的执教思路与中国足球的国情结合起来。再有就是对中国球员的水平和中国足球的水平估计过高,对于水平的起伏把握不够。这些显然并不能概括全部。真正左右阿里·汉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的还是源于骨子里的固执和自负。直到失败之后,阿里·汉还在大谈特谈联赛混乱、足协工作不力甚至球迷和媒体的责任等客观原因,这更让人们看到了阿里·汉性格缺陷的本来面目。 作者:孟洪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