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多快好省吗--关于奥运赛期交通及记者交通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11月10日09:34 中国体育报 |
交通对奥运会至关重要,交通不畅,奥运则瘫。 就交通设施等硬件条件看,除北京目前的地铁密度暂不如悉尼外,整体上,北京一点都不比悉尼和雅典差,而交通拥堵状况则北京要甚。在奥运期间的交通管理上,悉尼、雅典都有自己的特色。由于悉尼拥有发达的地铁网络,又加修了一条直达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专线,所以,悉尼的地铁承担了奥运交通的主要角色。而雅典由于城市规模小,为奥运专建 的地铁(有轨电车)虽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因其单车车厢数少(一般为4节)、间隔较长,所以巴士运输量要更大些。这也是雅典特开辟奥运专用道的原因之一。我感觉,悉尼在地铁车站至场馆这段交通延长线段的道路管理上,是显出水平并值得北京奥运借鉴的。其实想想他们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在这段空地上用塑料隔离墩和活动栅栏,人为地摆出蛇形通道,将直线变成曲线,使进、退场观众像走在中国传统的八卦阵中。一开始,我还不明白挺直的一条路,干吗非要搞成这个样子?简单的弄成复杂的。后来,在一次随着汹涌的人流退场时,看到毫不混乱、井然有序的场面,我一下悟出了内中奥妙:曲线通道,一可消除直线性的拥挤;二可减少横断面的单位人数;三可降低速度,滞缓进、退场和上、下车的瞬时压力。一句话,有利于安全。此外,还有一个间接的好处,就是趣味性。因为场馆距车站或车场的距离一般都较长,这段路走起来很枯燥。但这样一来,曲曲弯弯的,像做游戏一样,孩子们是又跳又叫,大人们则是转过来跟他碰头,转过去与她照面,都觉得非常有趣。更有意思的是,隔不远还设有一高椅,坐在上面的志愿者用电喇叭调动大家情绪、活跃气氛(雅典借鉴了这一项)。相比起来,走在雅典主体育场长长的水泥路上,就显得单调多了。 而雅典奥运专用车道的设置,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受称赞。但另一方面,同许多事物一样,有一利必有一弊,专用道是以牺牲其他车辆利益为代价的。一到晚上下班高峰和散场高峰时就非常明显,专用道上畅通无阻,旁道上却堵得一塌糊涂。北京奥运如也需设置专用道的话,能否不过于神圣化、绝对化,而是更人文化一些?能否在不影响奥运车辆的前提下,灵活机动地分段分时“对外开放”,允许短时借道。 再说记者交通。雅典奥运期间,虽说组织者已安排得周到之致,但仍有不便之处,最大的一点就是点对点的直达车太少,很多时间都花在一次次的倒车上了,最远的需倒3次车。所以,有时到赛场后,发现插头什么的丢在房间了,宁可现场重买新的,也折腾不起再回去取。当然,每增一条直达线,相应车辆、人员便要增加很多,加大成本,这是一个两难问题。北京奥运同样会面临。另外,根据亚特兰大、悉尼和雅典多届奥运的经验,定点定时的记者班车,空驶或仅载一位记者的情况大量出现,这是一个不小的浪费,如何克服?迄今还都无更好办法。在雅典期间,我就想过,对寡客现象,似可采取设小型机动车方式,当乘客稀少时,就临时将豪华大巴换成小车。后来,雅典的主要中转站,后期就在流量较少的线路上以中型车彻底换掉大巴。 还有一个奥运班车的车型问题。往届奥运的运动员、记者班车都是清一色的豪华大巴,雅典也不例外,车型主要是德国奔驰和瑞典的斯堪迪那。通过与多名司机的交谈,知道了价位在29万—39万欧元间。也就是说,一辆车的价格要300万—400万人民币。而投入奥运运营的这些大巴需近千辆,算一算,这将是一笔多大的开支?但与此同时,这也意味着一个巨大的商机。可目前国内,即使是中韩合资生产的一款豪华大巴,也未达到奔驰、沃尔沃等名车的水平。不过还有4年,也许还有时间,到时若能做到起码有部分大巴是国内生产的,其国际影响与经济效益也是可观的。 作者:史明 (来源:中国体育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