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民营资本受困高校后勤“围城”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10月31日00:04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本报记者 彭泓源

  10月26日,河南省高校后勤研究会秘书长王楠一行三人匆匆赶往位于新乡的河南师范大学,“河南高校后勤研究会伙食委员会”就设在那里。“今年以来,米、面、油涨价涨得厉害,省里的高校后勤这一块压力很大,几乎全部亏损,我们明天开会的目的就是专门讨论涨价对高校后勤的影响问题。”王楠说。

  王楠的另一个身份是河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河南农大)后勤发展总公司总经理,掌管着该校13000名在校生的食宿大权。河南农大是河南省高校后勤改革的试点单位,也是河南省高校后勤改革的“先进单位”。该公司副总经理吴富强打趣说,别看他们公司的名称看起来挺大气,其实日常管理的就是学校学生吃住问题,整天和米、面、油、水、电、气打交道。谈到今年的情况,吴富强说“亏定了”。不过,由于他们公司是河南农大的全资子公司,亏损了也必须坚持经营,“没有学校的同意,饭菜绝对不敢随便涨价”。然而,在这轮涨价风潮以及过去几年的经营过程中,一些参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民营资本却有着不同的感受。

  生活物资涨价了,逐利而来的民营资本如果赚不到钱,则会考虑退出,但是类似于吴富强他们这种国有后勤服务公司不能走。吴富强向记者介绍,全国和河南的高校后勤改革始于1999年,河南农大在当年就成立了自己的后勤服务总公司。成立后,他们也希望民营资本能够进来,共同推进河南农大的后勤建设,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河南农大在东风路的“桃李园”学生公寓区建成之后,一家长期从事餐饮经营的民营企业找上门来,要求合作,河南农大后勤发展总公司欣然同意。但是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合作伙伴在经营了三个月后就主动要求退出了桃李园的餐饮经营。“这家企业以前主要从事社会上的餐饮服务,习惯了餐饮业的高利润回报,在经营桃李园餐饮服务中感觉利润太薄,就不想干了。”吴富强说。

  河南农大遭遇到的尴尬并不是一个特例,据记者了解,河南许多高校在后勤改革中,都以不同的形式吸引了部分民营资本参与,但是总体状况并不乐观。河南大学后勤处的一位人士介绍,河南大学一直在努力探索引进民营资本参与该校后勤改革,并且成立河南大学后勤服务总公司。在河南大学新校区建设初期,曾引进了一家民营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双方共同投资了几千万元开发出新校区的“仁和公寓”,一度博得好评如潮。但是,在仁和公寓建成后的管理上,双方出现了较大的分歧,局面一度非常混乱。万般无奈之下,河南大学出资将公寓予以回购,该民营企业也黯然退出。

  郑州大学在新校区的一期工程建设中,为了弥补后勤方面建设资金不足,也引进了数千万元的民营资本参与该校后勤建设开发。但始料不及的是,新校区食堂居然在某日出现了“一个馒头卖一元钱”事件,舆论为之哗然。该校后勤处李处长对此事不愿多谈:“都是过去的事了,现在不好评论谁是谁非。”或许是吸取了以前的教训,李处长介绍说,郑州大学在新校区二期工程后勤方面的建设中,没有再寻求民营资本的参与,所有的后勤设施都是独资兴建。

  除了引进民营资金投资于学校的食宿建设之外,一些学校也尝试以其他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进来。郑州工业大学(现已并入郑州大学)曾引进一家社会上的保洁公司来负责该校的保洁工作,但是在合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双方不欢而散。

  尽管一些民营资本从高校后勤改革中退了出来,但是也有相当多的民营资本正在排队等着参与高校后勤建设。一位做企业的朋友在谈到经营高校后勤这个问题时第一反应就是:“学校里面不交税,有那么多学生等着吃饭住宿,而且是独家经营,肯定是暴利啊。”这其实也是大多数人对于高校后勤的“想当然”的看法。

  投资某高校后勤失败的一位人士向记者抱怨说,他当初到某高校投资的时候,该学校向他描绘了一个美好的盈利蓝图,并许下了种种保护他经营的诺言,但是后来都没有兑现,导致他经营出现了亏损。由于这些承诺并没有在原先的合同中具体得到体现,导致他在后来纠纷产生时非常被动。他现在是希望能够早一天跳出这座“围城”。

  吴富强说,认为高校后勤存在“暴利”是一个严重的误解,而正是这个误解的存在,使得一些民营资本在进来之后大失所望,甚至会和高校产生一些矛盾。“高校中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毕竟还是少数,大部分学生来自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村,他们每个月用于吃饭的生活费不过百余元,这种消费能力下的利润空间其实很窄。”吴富强说。此外,站在学校的立场上说,学校希望每一个学生在他们这里都能吃得起饭,有地方住,上得起学,所以,很多学校给参加后勤建设开发的企业定的经营目标是“微利”。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学校在饭菜价格、住宿收费标准等方面一般都有限价,并规定不能随意涨价。

  某高校后勤管理人员给记者分析:高校的限价措施确实大大制约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但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这种理想中的“暴利”和现实中的“微利”之间的反差很容易让企业感情失衡,甚至产生“上当受骗”的感觉。该人员解释说,为了保护这些企业的利益,学校也采取了许多保护企业的措施,比如一般会给予企业较长的经营年限,按照国家的政策给予免税等。但是对于企业而言,他们总是希望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回投资,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这样双方就会出现一些误会。

  吴富强分析,高校后勤改革初期出现这种“围城”现象应该还是可以理解的。他认为,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使得民营资本在进入前往往抱有暴利的幻想,一旦幻想破灭则会急急忙忙地退出。高校后勤有利润,但不是暴利。企业进来的时候需要保持一份理性。对于很多学校而言,引进民营资本进来是头一次,在合同的订立、后期的管理过程中,都处于摸索的阶段,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缺乏预见性,这些都有可能为双方的合作埋下隐患。

  此外,学校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企业进来是想获取利润的,不是“学雷锋”,双方在签订合同之前必须把应该明确的东西全部明确,以免留下什么后遗症。如果实在把握不准企业资信、实力,不如等一等,先不忙着引进。

  采访中,一些人士向记者提到了河南大学“仁和公寓”的开发模式,该校的一位人士对记者说,那其实是一个失败的案例。比如该公寓在建成投入使用初期管理混乱,曾经给学生带来诸多不便,引发了学生多起投诉,一度使得河南大学处境尴尬。后来河南大学及时全资收购了合作方的股权,问题才得以解决。该校后勤处段主任向记者介绍,河南大学在最近一两年来,又先后引进了数千万元的民营资本参与新校区的宿舍建设。吸取“仁和公寓”事件的教训,他们这次对于民营资本投资建设学生宿舍全部采取租赁模式,“建设方在房子建好后只管收取租金,我们负责全权管理,这样一下把双方的责权利明确了,就不会再有矛盾了”。市场人士评析:河南大学的案例应该是一个典型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案例。

  吴富强介绍,他本人曾经去上海考察当地的高校后勤改革,感触颇深。“上海高校后勤改革的模式是政府主导型的,大致形式是政府出面邀请高校和大企业坐在一起商谈合作事项,商谈到一定阶段后,由政府出面解决双方无法解决的难题。从现在的情况来看,由于这些企业都是很有实力的大企业,所以制定的投资计划也很长远,与学校的合作也比较稳定。”吴富强认为,河南高校在引进合作伙伴时,应该积极争取和大企业合作。

  某分析人士认为,由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推行的时间较短,其中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媒体曾报道,某高校曾引进一家公司承建并经营学生生活园区,后由于食物不卫生发生中毒事件,导致全校290名学生因鸡肠球菌感染出现不同程度的呕吐、腹泻等中毒现象,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以及教学和生活秩序。此外,因水、电供应和学生要求改善生活设施条件等而引发事件在高校也时有发生。

  河南省教育厅也曾出台规定,比如要求高校建立严格的后勤服务市场准入制度,对进入高校后勤服务市场从事建设和经营的企业严格审查其资质;各高校应建立完备的监督管理办法,加强如食品原料的采购等专项审查措施等。

  2004年8月9日,教育部发展规划司高校后勤改革处在呼和浩特市召开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座谈会,朱宝铜在做主题发言时指出,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在整体上已取得了巨大成绩,但远未完成,“学校办社会”的旧格局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市场机制尚未在后勤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必须想方设法继续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因此,希望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高校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探索,扎扎实实做好基础工作。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