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猝死事件专家说法:找到适合自己的训练法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10月21日09:25 城市快报 |
被采访人: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主任张勇教授 在2004年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中,两名业余参赛者猝死赛场,其中一人是20岁的大学生,一人是退休职工。长跑本来是一种被世人所认可的健身方式,为什么会在一次全国的大型比赛中出现这么重大的事故,长跑到底还是不是一种健康的锻炼方式,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主任张勇教授,请他谈了一些对本次事件的看法 。张勇教授表示:“在运动中出现运动员猝死的事件,本身属于偶发事件。像著名的排球运动员海曼,她就死于一种名为‘马梵氏’综合征的疾病,也属于运动猝死。发生这种事件的原因很多,例如运动员本身就有一些隐形疾病,以及运动过力等,都会出现这种意外。而马拉松比赛从运动医学的角度讲属于亚极量有氧运动,而且马拉松比赛对人体的肌体能力要求非常高,尤其是心血管系统功能。如果平时的训练没有达到相应水平,就容易出现体力透支和器官衰竭的现象。从报道来看,这次猝死病例很可能是急性心力衰竭,疲劳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最终导致器官坏死。” 对于人们最关心的长跑是不是对人体有益,以及在比赛之前怎样确定自己的身体条件处在最佳状态等问题,张教授表示参加长跑本身对人体是有益的,但是应因人而异。运动本身是一柄双刃剑,适度则有益,过度则有害。我们不应只注重好的一方面。不是参加体育锻炼就能强身健体,要掌握好运动量、时间和强度。像马拉松这样的运动,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不了解运动特点,不清楚体力分配和身体情况的变化,一味盲目的坚持是非常危险的。张教授还介绍说:“在全民健身活动中,人们一定要注意及时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测脉搏就是一个客观、简单、有效的方法。一般说来,在安静状态下男性的脉搏稳定在60—70次/分钟,女性在65—75次/分钟,在做运动量、强度和时间相同的锻炼时,应留心脉搏变化的范围,而运动之后一般人在30分钟左右能恢复到安静心率。当然这些指标也因人而异。如果在比赛前人们已经感觉到身体有一些不适,那么就必须放弃当天的比赛。” 见习记者宋昱/城市快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