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体大竞技体校:奥运冠军的摇篮 体育人才的基地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10月21日09:15 中国体育报 |
任何成功的取得都不是偶然的,一所体校能够在奥运会等大型竞技体育赛事中摘金夺银、屡创佳绩、长胜不衰,其背后定有说不完的故事和不平凡的办校历程。这所体校就是北京体育大学附属竞技体育学校。让我们首先历数一下该校的不平凡业绩:自1979年建校以来,该校共培养世界冠军50余人次;亚洲冠军60余人次;刷新亚洲纪录11人次;获全国冠军近800人次,破世界纪录2人4项;超世界纪录3人6项;破亚洲纪录28人次。该校培养的运动员在历届奥运会上,共获金牌5枚、银牌2枚、铜牌2枚。在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该校运动员一举 夺得了4金1银的优异战绩,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学校成为新闻媒体和体育界聚焦的对象。该校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上的成功经验是很值得我们思考与总结的。“一条龙”训练体制凸显办学优势北京体育大学附属竞技体育学校依靠大学为优秀运动员提供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实行“一条龙”训练体制。该体制有两个特点:一是优秀运动员从小学或初一进入竞技体校,一直到上大学读研究生都能在竞技体校训练,这一体制的优势在于在保证运动员训练连续性的同时,又能很好地解决运动员的学历和退役后的出路问题,从而解除了运动员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全身心的投入训练,而这正是长期困扰省市专业队无法妥善解决的一个大问题。二是竞技体育学校实行的“一条龙”训练体制,不同于各省市采用的分级训练培养运动员的体制。分级训练体制是先在业余体校训练,到了一定年龄、出了一定成绩后,输送到上一级,从省市队出来后再输送到国家队。各级承担着不同的训练目的和任务。在越级训练过程中,运动员和教练员都不可避免地在训练环境、训练方式方法、运动员身体素质特点、心理特点、技术特点等方面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相互了解、适应与磨合。而竞技体育学校则完全不同,运动员是从小招进学校,一直到取得世界冠军、奥运会冠军的整个训练过程,一直都在一个教练的指导下。这种体制有很多益处:如孩子从启蒙到冠军都在一个教练员指导下训练,教练对运动员的身体特点、心理特点、生理特点、技术特点了如指掌,不仅避免了非必须的相互适应与磨合,而且有利于教练员有的放矢的制定多年系统训练计划。另一方面,省市业余体校的运动员往往很难与最优秀的运动员一起训练,因而缺乏对该项目最先进技术的近距离接触和直观感,而竞技体育学校年轻运动员进入学校后,就与同一教练所训练的高水平运动员同队训练,使年轻运动员能够亲历高水平运动员的先进技术和训练过程,这样在教练的言传身教和高水平运动员的示范带动下,天长日久的耳濡目染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训练奇效,并大大缩短了年轻运动员学习掌握先进技术动作的时间。北京体育大学附属竞技体校的实践证明:“一条龙”训练体制的确是一种成才率高、见效快的训练机制。伴随改革开放学校发展壮大 北京体育大学附属竞技体育学校,是在1979年国家体委上报国务院“参加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几项准备工作的请示”后,在邓小平同志的直接关怀下,经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签字批准后,于1979年l0月正式成立的,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奥运会后备力量。建校25年来,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和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学校紧紧围绕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任务,在国家体育总局的关怀和北京体育大学党委的领导下,充分依托和利用北京体育大学的人才资源和科技优势,在历届大学领导和体校领导的带领下,竞技体育学校全体师生员工艰苦创业、辛勤耕耘、共同努力,使学校的办学规模有了较大的发展,办学效益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特别是在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15号文件决定把北京体育大学建设成为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基地的精神指引下,学校坚持“‘亦读亦训,科学训练’,培养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高水平体育人才”的办学方针,认真总结办学经验,不断探索办学规律,逐步调整项目布局,做大优势项目,做强潜优势项目,使学校的办学综合实力得到了大幅度增强。“亦读亦训科学训练”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驶入快车道 “‘亦读亦训,科学训练’,培养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高水平优秀体育人才”既是学校的办学方针,也是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更是学校办学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就的法宝,而这也是竞技体育专业队无法效仿和比拟的。 众所周知,竞技体育事业是一个“青春型”的事业,运动员由于年龄、生理、身体等因素,运动寿命只能维持到一定的年龄。对运动员来讲,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退役后的就业都成了问题。而北京体育大学附属竞技体育学校的办学则很好地兼顾了这一点。学校的运动员既可以出成绩,又没有丝毫的后顾之忧,可以说金牌与学业双丰收,这的确是北京体育大学附属竞技体育学校在培养优秀运动员方面的一大优势。运动员进入竞技体育学校后,在常年坚持科学训练的同时,其文化教育可以从小学一年级到中学、大学和研究生。像艺术体操、游泳等运动员,由于这些项目形成期比较早,运动员从小学就在这里学习、训练,到中学、大学、研究生,一条龙下来,运动员在取得运动成果的同时,也取得学业成果。 对运动员自身来说,在“亦读亦训”、“科学训练”的关系上,“亦读亦训”是“科学训练”的重要保障,“用脑训练”不仅成为运动员训练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科学训练”在运动员自身训练方面的重要体现之一。学生在接受专业训练时,不是被动地接受,其学习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在训练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运动员知道自己要练什么,怎么练,如何掌握动作的技术要领。多年的训练实践表明,运动员的文化学习,使其训练过程从单纯的教练员指导、运动员服从的“单项式”,转变为运动员主动与教练员的配合,共同研究训练方案的良性“互动式”。这种互动式的训练,有利于运动员对先进训练技术的吸收,提高每一堂训练课的质量,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训练的效率,使训练达到更佳的效果。 按照我们以往的思维方式,一个运动员一般都是夺取了世界或奥运会冠军,在功成名就退役后,再考虑上大学,读本科、攻硕士。北京体育大学附属竞技体育学校的奥运冠军们所走的却是一条与众不同的路。他们一边读书,接受文化知识和体育理论教育的同时,一边从事专业运动训练,使读书与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这样做的好处,至少一方面可以为运动员解除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也使科学训练真正地落到了实处。二十五年的办学实践有力地说明,北京体育大学附属竞技体育学校的办学和训练模式不仅是成功的,而且具有强劲的生命力。 “科学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的另一个体现,就是北京体育大学附属竞技体育学校紧紧依靠大学人才密集和科研实力雄厚的优势。竞技体育学校利用大学人才和科技优势,专门组成了由专家、教授、博士生和硕士生组成的科技队伍,对运动员开展心理咨询、身体保健、营养指导和伤病康复等全方位的科技服务,这一切无不为学校的运动员在较短时间内取得较大的成功奠定必备的基础。学校有许多运动员只经过5年左右的专项训练时间,就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甚至奥运会金牌,比一般8至10年训练才能取得相同成绩的运动员大大缩短了训练周期,如我国第一枚奥运会跆拳道金牌获得者陈中、我国第一枚摔跤金牌获得者王旭、雅典奥运会女子-67公斤级跆拳道金牌获得者罗微等都是只用了5年左右的专项训练时间就登上了竞技体育的最高领奖台。总之,这种“科训结合”的训练模式使本校运动员的训练周期大大缩短,这就使得该校培养奥运会冠军的成本也大大降低。事实上,竞技体校在多年来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每年在运动员身上所投入的经费均低于一般省市专业队。同时,在学校硬件设施有限、训练条件相对较差的条件下,竞技体育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事半功倍,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培养出了一批批拔尖的优秀竞技体育人才。 如果说,2000年北京体育大学附属竞技体育学校获1枚奥运金牌,是学校坚持“亦读亦训、科学训练”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模式初露端倪的话,那么,2004年雅典奥运会取得的4枚金牌,则雄辩地证明北京体育大学附属竞技体育学校在北京体育大学领导下坚持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办学模式,已在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方面驶入了快车道,也再一次证明国家在北京体育大学建设“三结合”基地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有特色才有生命力,有品牌才有竞争力。商场上是这样,竞技场上同样如此。在奥运赛场上,最高目标就是出成绩,战胜对方,拿金牌。所以就要客观冷静地分析自己和对手的情况,做到以己之长,克敌之短,这样才有取胜的可能性。如果简单草率,盲目上马,那就只能栽跟头、自取失败。在这一点上,北京体育大学附属竞技体育学校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到自己传统的优势项目上,做大优势项目,力争在强项上不给对手任何机会,同时,逐步调整整体项目布局,做强潜优势项目,引进开发新项目,不断扩大参赛领域提高综合竞技实力。在考虑学校整体项目布局时,该校立足于短期和长期两个战略目标,逐步对项目布局进行调整。短期战略目标就是在现有的项目当中,确立出“金牌项目”,并把这些优势项目做大做强使之形成集团优势。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已经有几个项目初步形成了集团优势。比如艺术体操、跆拳道,这次参加雅典奥运会的国家艺术体操队、跆拳道队的全部运动员和教练员都是该校师生。长期战略目标就是将现有11个运动项目的水平迅速提升并做大做强的基础上,增加新的竞技项目,随着北京体育大学各方面硬件条件的逐步改善和财力的逐步增强,逐步扩大参赛领域,提高争金夺银实力。 体育科研不可能离开运动实践,离开运动实践的体育科研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竞技体育科研也正是为了更好地为“多出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这个终极目的服务的,否则也是无用之举。紧密结合竞技体育运动实践开展科研工作是北京体育大学建设“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基地的重要内容之一。北京体育大学附属竞技体育学校就紧紧依靠北体大人才集中和科技集中的优势,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实施科学训练。由教授带领博士生、硕士生等多人组成的科技服务队伍,对运动员开展全方位的科技服务,为运动员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取得较大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正是北京体育大学附属竞技体育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培养、吸引、用好精英教练员为“千里马”培养选好“伯乐” 坦率地讲,北京体育大学附属竞技体育学校运动员在雅典奥运会上夺得“四金一银”的好成绩,人们自然会把之与现代化的高质量的场馆等一系列完善的硬件设施联系起来,但该校运动场地和器械设备等训练条件与一些省市相比有很大的差距。然而,奇迹往往是与困难相伴而生的,胜利也时常会与艰辛一同降临。那么,究竟是怎样一种原因促使北体大人能够在简陋的条件下,披荆斩棘、排除万难,最终冲到辉煌的彼岸,站到奥运会冠军的奖台,登上世界体育的最高峰呢?北京体育大学多年来一直将培养一批精英教练员作为学校发展的一项战略规划和长远目标抓紧抓实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竞技体育学校要出高水平的运动成绩,就必须要有一批精心敬业,有科学理论,敢于创新,埋头苦干的高素质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多年来,竞技体育学校通过不断提高竞技水平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运动员,同时也造就了一支拥有一定数量和较高质量的教师和教练员队伍,从中涌现一批精英教练。他们当中有多人担任过或正在担任国家队教练,也有多人被国家体育总局批准为跨世纪优秀中青年教练员。有了精英教练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把优秀的体育苗子送到学校来学习训练。正是通过这批优秀教职工不断的教学改革,逐步摸索出一整套适合竞技体育学校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由于该校教职工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国家赢得了荣誉,先后有多人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奖,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体育运动荣誉奖章。还有多人被国家、北京市和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三八红旗手”、“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称号”等荣誉称号。 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创造未来。25年来,北京体育大学附属竞技体育学校在国内外各种大赛中所取得的战绩举不胜举。该校也因此多次受到国家体育总局和北京市的各种奖励;l987年第六届全运会后,学校获北京市体委颁发的重要贡献奖;l993年第七届全运会,学校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为七运会做出突出贡献先进单位”;l997年第八届全运会,再次对该校进行奖励,并授予“坚持亦读亦训、科学训练,在八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的锦旗等等。这一切不但是对学校办学成果的充分肯定,更是对该校全体师生员工的极大鼓舞和有力鞭策,定会促进他们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和比赛之中,并争取更好的成绩。 鲜花送英雄,汗水铸辉煌。伴着雅典奥运会的喜庆与荣耀,笔者十分高兴地获悉:在今年雅典奥运会上,该校共有七个大项、十七名运动员和四名教练员入选。七个大项主要是:女子跆拳道、艺术体操、女子摔跤、女子柔道、男子举重、田径和男子佩剑。运动员中自然少不了我们已经熟悉的闪光的名字,他们是:陈中、罗微、王旭、张国政、刘霞、章硕、陆颖娜、胡美、吕远洋、戴永君、李佳、钟玲、李淑芳、刘瑛慧、李凤峰、韩刚和黄耀江等。当然还有功不可没的教练员陈立人、许奎元、卢秀栋、何晓敏和庞琼等。 体育是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一种十分强烈的民族意识,是一种撼人心魄的爱国情感。北京2008年奥运会也因此将有着更为特殊和深远的意义。在北京体育大学附属竞技体育学校25周年华诞之际,在为他们本届奥运会取得“四金一银”的佳绩庆功的欢乐时刻,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祝愿在第二十九届以我们为东道国举办的奥运会上,北京体育大学附属竞技体育学校再创造新的佳绩,书写更美的篇章!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再铸辉煌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版撰文 袁作生 刘智文 朱超(来源:中国体育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