哨音呼唤国际化--“金哨”马力军谈执法奥运篮球赛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10月09日08:33 中国体育报 |
雅典奥运会,共有30名篮球裁判在比赛中执法,其中有两名来自中国的裁判,他们分别是国际级裁判马力军和宋延平,通过执法奥运会,他们体会和观察出了我们国内联赛的执法与国际比赛中的差异。在全国裁判员学习班开班之际,记者采访了CBA“金哨”马力军,请他比较执法奥运会和国内比赛的不同。执法奥运易于国内比赛 “其实,像奥运会这种国际大赛,反而比国内联赛更好吹。”马力军首先向记者表 达了这样的观点,“裁判在国际比赛中执法,受到的场内外干扰较小,因为运动员和观众素质都比较高,只要在执法过程中把握好尺度,比赛的流畅性和连贯性也就自然得到保证。”马力军坦言,裁判在执法一场比赛,特别是奥运会这种高水平赛事中,难免会出现个别的错判和漏判现象,但国外运动员在和裁判进行简单交涉之外,不会抓住裁判的“小辫子”不放,能迅速地投入到此后的比赛中。与执法国内联赛的“艰辛”做一对比,马力军对此深有感触,“我们的球员在理解裁判判罚的‘层次’上,和人家差了一截。”国内球员在裁判判罚出现失误时,经常会对判罚喋喋不休,进而把这种不良情绪带入比赛,最终影响了自身的发挥。另外,国内的现场球迷对不利于主队的判罚,也会用嘘声四起,甚至用谩骂声来发泄不满,而在奥运会上,现场球迷则表现得颇为理智和友好。理解仲裁尺度有偏差 马力军的“哨龄”已有30余年,首次执法奥运会对他来说既是一次考验,同时也是一个学习、鉴别与提高的过程。“如果我没有执法这次奥运会,就不会深刻意识到我们中国裁判和国际高水平裁判的差距。”马力军认为,中国裁判尚未领悟奥运会的“执法精神”。中国裁判对比赛的控制能力和反应能力,与国外优秀裁判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他分析说,一方面是由于我们对国际篮联的新规则未能完全理解,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裁判容易受过去那种判罚思维的“惯性”影响。他举例说,我们过于习惯于“一碰就吹”,但现在的新规则对球员的身体接触已经放宽,有些身体对抗在国际赛场是合理的,但在国内比赛就会被吹犯规。这说明,我们国内的判罚标准已经落伍。 此外,马力军还提出国内裁判在执法中缺乏和球员的交流和沟通的问题。他说,国内裁判采取的是“压制性”的判罚,当球员对某一判罚提出疑义时,裁判往往用“别说话”三个字打压下去。而国外裁判就很注重和受罚球员的沟通,他们会把“大惑不解”的球员叫到一边,对其解释这一判罚的根据,球员在“豁然开朗”之余,也加深了对裁判的理解。中国裁判亟待与国际接轨 通过这次奥运执法的经历,马力军深切地感受到一点:中国裁判的执法水平必须早日和“国际接轨”。他分析说,奥运会上,中国球员在贴身防守,上篮防守以及“圆柱体式”防守上显得极为不适应,并吃了很多亏。归根结底,这和他们根植并成长的国内联赛密切相关,因为我们的球员长期以来,在联赛中接受的就是这种判罚尺度。 反观国内联赛则会发现,球员的身体对抗并不激烈,因此奥运会上中国球员在遭遇对方贴身紧逼时,往往会用肘去顶开对方,结果被判犯规。在“圆柱体式”防守中,允许队员两脚开立,并且只要双臂不超过脚尖,即使和对方有肢体接触,也不会被视为犯规,但在国内就十有八九会被视作犯规。另外,我们的队员在上篮被对方干扰后,国内裁判往往会“咬哨”吹罚另一方犯规,球员也养成了这种等待裁判哨响的不良“习惯”,这就造成了在奥运会上,中国球员在上篮失败后,还一脸惊诧地对裁判的“无动于衷”表示“不解”的现象。职业联赛呼唤职业裁判 像美国NBA这种高水平联赛,聘用的都是篮球职业裁判,而中国的裁判则来自其他行业。 从目前来看,中国篮球若要引入职业裁判制度,尽管面临着很大难度,但也不失为一种大胆尝试。“金哨”马力军就表达了这一观点,他说,NBA裁判的管理性很强,在场上拥有绝对的权威,而中国裁判由于是出自“业余”,因此会不可避免地顾及很多因素,这导致他们在执法中难以放开手脚,体现权威性。马力军感慨说:“如果能有十几个职业裁判在联赛中执法,并逐步带动和影响其他裁判,那么我们的联赛将呈现出一种新的气象。” 作者:三日火 (来源:中国体育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