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倒蓉城跨栏王“突围” 刘翔:两年实现大满贯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10月04日06:22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
刘翔驾临蓉城.现场 “大风起兮云飞扬”,国庆节期间,一条灯谜为刘翔的名字作了非常贴切的注解。果然如此,昨天,这位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冠军来蓉为康佳手机助阵时,深陷人们的热烈追捧中,但善于跨栏的刘翔最终连续“突围”。 昨天一大早,大批记者便出发去“拦截”刘翔,听到他乘坐的航班到了,各路记者纷纷涌到机场出口,长枪短炮齐齐亮出,准备拍个够。30分钟过去了,“跨栏王”却连影子都没见,记者们正在窃窃私语,突然有乘客过来报料:刘翔早走了,被人直接从贵宾通道接走了!这时,留在宾馆蹲守的记者来电话证实,刘翔已到宾馆。“跨栏王”一身黑衣黑裤,戴着墨镜,脸上没什么笑容,FANS上去找他签名,但统统被拒绝。一下车,刘翔就被保安直接送到房间,再没有露面。 下午两点,刘翔参加签名售机活动。奥运冠军尚未到来,活动现场已是人山人海,见自己心仪已久的“跨栏王”出现,欢呼的人群立刻朝他涌去,许多人被挤得东倒西歪,留给刘翔的通道也“消失”在人潮中,从小憩处到主席台不到50米,可刘翔足足走了3分钟才到,比起雅典那风驰电掣的12秒91,实在是天壤之别。 刘翔首先在“声援2008北京奥运会万人签名”横幅上签名,然后又为幸运者代表签名,此时,现场的人群愈发激动,越来越多的人往前涌……眼看事态要失控,几个保安赶紧护卫着刘翔冲下主席台,挤上早已等候在旁边的汽车。在现场露面5分钟后,跨栏王从众多体育迷的面前离去,几位幸运者还颇有些遗憾:“说好了要给我们签名的,结果连见他一眼都不行!” 刘翔驾临蓉城.声音 我们要拒绝商业活动 昨天,刘翔来蓉参加签名售机活动时,该活动组织者一再宣传,此次不是商业行为,刘翔的主要目的是到峨眉山游览。其实,此话背后有原因———刘翔的教练孙海平日前已明确表示,从10月份开始,他们将拒绝一切商业性活动。 从刘翔拿下奥运金牌的那一刻起,鲜花、掌声、尖叫、数不清的社会活动,组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牢牢网住了21岁的“跨栏王”,使他有近一个月时间没能系统训练。而且,现在找刘翔签约的商家有增无减,甚至排起了长队,但国家田管中心的领导已经表示,目前刘翔应该拒绝商业化。尽管刘翔的走红对国内田坛是件大好事,但毕竟中国田径需要更多的金牌,杀鸡取卵的做法终究是不划算的。 在合肥参加全国田径大奖赛时,孙海平教练就坚决地说,从10月份开始,刘翔将拒绝一切商业活动;无论如何,11月份刘翔必须安心开始冬训。 刘翔驾临蓉城.拥趸 倾城追逐“翔魅力” 成都人热情,每次有明星前来,都会被热烈追捧,刘翔昨天更受到了超乎寻常的欢迎,太升南路上演了万人空巷迎奥运英雄的感人一幕。 “追星”从双流机场开始,不少刘翔的FANS等在那里,一个刚上初中的小妹妹,为了见刘翔一面,前天赶到机场,昨天早上7点就开始“守株待兔”了。 在刘翔签名售机的活动现场,情形更得用“水泄不通”来形容,人群里三层外三层不说,道路两边的梧桐树上、广告牌上都爬满了人,许多记者根本无法贴身采访刘翔,只好也将就着爬树、抢占广告牌,争取一个居高临下拍摄的角度……在拥挤的人群中,只要有人说一句“刘翔来了”,马上就会引起一阵骚动、一片人浪的偏倒。 千呼万唤,刘翔终于出现了,各路拥趸蜂拥而上,赛场上神态自若、信心十足的刘翔显然被这阵仗吓住了,连头都没敢抬,在多名保安的护送下“挪”上主席台,念完发言稿就匆匆撤离……看着载着跨栏王的汽车逐渐离去,现场一位女孩痛哭失声,边哭还边喊:“我要见刘翔!”更多的体育迷拿着印有刘翔照片的画册、报纸,呆呆站在原地,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追星梦”化为泡影。 刘翔驾临蓉城.采访 未来两年实现大满贯 采访刘翔,绝对是一个艰巨的任务,由于时间极短,记者只能“见缝插针”,挤到跨栏王身边,就赶紧提问,然后又被人冲散;记者再挤过去,抓紧时间又问一个问题…… 约翰逊还是比我强 记者:奥运会你拿了冠军,刚刚在日本又战胜了阿兰.约翰逊,是否意味着你彻底超过了这位老跨栏王? 刘翔:其实,约翰逊的实力要比我强。他在以往的比赛中跑出13秒左右的次数要比我多很多;他自己也表示,未来两年是我们俩竞争的时期。 这两年实现大满贯 记者:人们都很关注你今后的目标。 刘翔:我觉得,该参加的比赛要多参加一点。我发现自己每到大赛就能超水平发挥,一看到观众喊疯了,就感觉特别有劲。 记者:北京奥运会是主场比赛,你肯定有信心啦。 刘翔:2008还有点遥远,我的目标是未来两年内包揽世界冠军,我一下子从亚运冠军跳到世界冠军,中间没拿到其他冠军,争取明年到后年实现“大满贯”。 希望做回原来的我 记者:你怎样确保成绩稳定呢? 刘翔:首先心态要放稳啦,另外还要跟“师傅”配合好。 记者:观众对你的期望很高…… 刘翔:现在,世界都冲着我挑战,我出场就会被加上“世界纪录保持者、奥运冠军”这样的头衔;每到这时,我总在想,还是希望做回原来的我。 本报记者马知远实习生龙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