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登陆中国是必然之举:F1需要中国 中国需要F1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9月27日09:26 中国体育报 | |
中国大奖赛9月26日在上海赛车场圆满结束,各项工作的成功已经向世界证明,中国有能力办好顶级赛事之一的F1大奖赛。那么,上海大奖赛为中国人的生活观念带来了什么变化,F1车坛对于中国的赛车运动将会产生什么影响,种种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的。F1来到中国是必然 “F1需要中国,中国需要F1。”当F1赛车与中国完成了历史性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F1来到中国是一种必然,在欧洲经历了50多年的历史,亟须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打开市场。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以良好的体育经济环境,吸引商家在中国找到更广阔的商机。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每年以两位数迅速增长的经济势头,吸引了顶级赛事的相继“落户”,2010年世博会举办,成了F1选择上海的理由。国际汽联主席莫斯利诠释的原因:“作为国际体坛最炙手可热的竞技项目,我们希望F1可以在全球范围推广,所以我们选择了上海。” “中国需要F1”,F1不仅是一种体育活动,更是对中国社会价值、文化理念的传播。中国从接触F1到熟悉F1再到F1正式落户上海,仅短短数年时间,上海在经济、人才上得天独厚的优势,使之很享受这种独一无二的经历。雅典奥运会上,两位来自上海的青年———姚明、刘翔,以积极进取的形象演绎了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涵。今天F1打上鲜明的中国印记,气势恢宏,翩翩起舞的“上”字型赛道名扬四方时,上海又多了一个展示城市形象的特有符号。 短短三天的赛事,给上海带来积极的影响。比赛期间有15万观众到场观看,来到现场感受震耳欲聋声音的有来自五湖四海的车迷,有追求新潮的年轻人,有时髦一把的退休老人,也有远道而来、不同肤色的老外,还有全家出动的阿拉上海人。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花了一个月的退休工资感受了高端的赛车运动,可见F1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拉近了与世界第三大赛事的距离。 火爆的纪念品热销,吸引了普通观众的目光和他们的腰包,如法拉利有车王舒马赫的超强人气,因此印有队标的商品也就供不应求。“上”字logo也赢得青睐,限量版的帽子卖得最火,一天里现场柜台内的1000顶卖了精光。尽管价格与国外销售的相差无几,但车迷掏钱没商量,让商家笑得合不拢嘴。F1给旅游、酒店带来的利益也显而易见,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车迷的热情。 赛事还推动汽车运动、汽车文化发展,产生了井喷效应。在上海租车、练习卡丁车、房车的多了,改装汽车的专营店、装饰店,也在不断地增加。正如郁知非所说:“要把赛车运动看成汽车产业发展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竞技,也是娱乐,更是一种经济现象。” 毕竟F1进入中国时间短,大多数人对此不是很懂,需要扫盲;不菲的票价挡住了许多车迷的脚步;但F1带来的冲击和连办7年的长期效应,将使F1走进更多人的生活。中国与F1还未真正接轨 一个国家要想在F1运动中占有一席之地,仅仅靠举办一两站F1赛事是远远不够的。对于第一次举办F1大奖赛的中国来说,能够把组织赛事、接待车手、记者和宾客、运送15万观众的几项重要工作做好,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从FOM的官方发言和记者私下里进行的采访中,F1车坛对中国举办的大奖赛都有不低的评价。 然而,F1在真正意义上进入中国还需要做很多工作。比如,中国的观众并不完全了解F1,他们可以不惜花费上千元购买各个车队的T恤和旗帜,但是与外国的车迷们相比,F1的知识面尚显稚嫩。 在报道方面,中国的记者还不够专业,无论从采访人数还是报道质量都尚显不足,并且少有人能够出国采访F1大奖赛,对车手和车队的情况也不甚了解。可以说,上海大奖赛对中国的媒体也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每当新闻中心举行发布会,外国记者的提问都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他们有的从事了十几年、几十年的F1报道,其敬业精神和专业水准值得中国的媒体学习。 最重要的一点,国际车坛尚无一名中国的F1车手,随着中国进入F1的赛历,培养自己的F1车手已成为中国车坛的一个目标。 其实,这项工作我们早已开始进行,目前,已有4位中国人做了进入F1的前期准备,并朝着这个目标前进。在中国大奖赛的同时,上海赛车场上还进行了另外四项比赛,其中包括宝马方程式、雷诺方程式和保时捷卡雷拉房车赛。在这些比赛中,我们都看到了中国人的身影,他们是李英健、江腾一、程丛夫和董荷斌。 在这些人当中,荷兰籍华人董荷斌是最幸运的一个,他有望正式成为威廉姆斯队的试车手,现在车队就已经把他看作车队的一员。上海的江腾一目前在意大利参加雷诺方程式比赛,也正朝着F1进发。如果有眼光的赞助商能够出资提携,中国拥有自己的F1车手就不再只是梦想。不过,要达到这一目标,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培养中国的F1市场,造就相应的F1氛围,需要各行业、各部门协调一致的艰苦努力。 本报记者 平萍 刘斌(上海9月26日电)(来源:中国体育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