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赛雷声震八方 小舒马赫:“我已经等不及了”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9月21日02:59 新闻晨报 | |
F1上海站能够成功举办吗?F1上海站会在车坛乃至全球体坛引起多大的轰动?F1上海站会为赛车运动注入新的元素,会给车手们带来新的挑战吗?关于这些问题,在我们用实际行动作出回答之前,很多人已经满怀兴奋地进行了预言。随着上海站比赛的日益临近,近几天,F1车坛包括车队老板、车手和技术工程师在内的诸多人士纷纷发表言论,毫无保留地表达了他们对于上海站的高度期盼。 当F1的所有车队和所有赞助商意识到他们将通过这场比赛进入到这个地球上最大的正在开放的市场,意味着什么?奔驰公司赛车运动主管豪格说。 拉尔夫等不及了 三个月前在美国站比赛中受伤的拉尔夫-舒马赫终于赶在上海站比赛开始前顺利复出了,而他复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表达对这个周末的期待:“我真的有点等不及了。一年前我曾去过上赛道,也看了图纸规划,不过当时赛道还没有全部完工。我想,其他车手肯定也和我一样跃跃欲试,因为去一个全新的地方比赛总是会让人激动。” 英美车队的当红小生简森-巴顿一个月前也来过上海,他的感受看上去比小舒马赫更为直接———“毫无疑问,上海站比赛会是一站很特别的赛事,那里无论赛道设施还是整体布局都称得上是一流,我想所有的F1车队都期待着来到上海参赛。” 巴顿日前表示,“我认为上海赛道那些很长的弯道对车手们的身体和技术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从比赛观赏性的角度来说,上海赛道有几个超车机会,这会使比赛更加紧张激烈。” 巴顿的队友———日本车手佐藤琢磨对上海站比赛更是有一种“趋近心理”:“从地理位置上,中国离我的家乡很近,我也为能够又一次在亚洲参加F1比赛而感到高兴。我听说各方面对上海赛道的评价都非常积极,我想比赛一定会非常激动人心并且充满挑战。” 赛道提供全方位考验 在风光的车手们的背后,技术工程师们的艰苦工作绝对不容抹杀。对于每一站比赛,他们都需要根据天气情况和赛道特点进行技术分析,以提供最适合比赛的赛车配置。而在提到上海站赛道的特点时,工程师们不约而同地认为,它将对所有车手和技术人员提出全方位的考验。 雷诺车队目前正在为压倒英美车队而夺得赛季车队亚军而拼搏,而在只剩三站的前提下,这个周末上海站的成败与否,将直接关系到车队最终排名。“尽管上海赛道的设计综合了其他不少赛道的特点,对于所有人来说也都是陌生的,不过我相信我们的赛事准备工作还是做得不错的,”雷诺车队引擎技术主管怀特昨天说,“从上海赛道的布局来看,这里有两条直线段,一条大约1公里长,另一条约为600米,这就意味着赛车的速度能力将面临很大的挑战。此外,上海赛道弯道设计独特,一个连着一个,而且很多都是那种蜿蜒幅度特别大的。” 技术工程主管西蒙斯则认为上海赛道是“那种很容易犯错的赛道”,“由于上海赛道变化繁多,因此对于车手以及赛车来讲,将提供全方位的考验。”西蒙斯说。 [F1简介] F1,是英文FORMULA1的简写,中文翻译作一级方程式。所谓方程式(FORMULA),代表了方程式赛车的精髓-专为挑战速度极限所设计出来的工程解决之道。 方程式赛车所使用的车辆,都是为了赛车运动而专门设计出来,不像其它房车类比赛,所使用的车辆是一般市场销售产品经过改装而成。 方程式赛车指的是按国际汽车运动联合会规定标准制造的赛车。这些标准对赛车的长度、宽度、轮距、重量、发动机以及轮胎的尺寸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国际汽联只为以下三个级别的方程式赛事制定技术标准: F3规定发动机气缸容量2升,170马力以上; F3000规定发动机气缸容量3升,475马力以上; F1规定发动机气缸容量3升,650马力以上。 三个级别之中,F1是技术标准最高的赛事,所使用的赛事规则和所采用的技术,已经达到汽车工艺的极致,超越其它所有方程式赛事,因此被称为世界赛车运动的巅峰。 F1比赛的全称叫做国际汽联一级方程式世界冠军赛(FIAFORMULAONEWORLDCHAMPIONSHIP)。F1管理公司(FOM)负责它的运作和经营。FOM的拥有者是伯尼·埃克莱斯顿。在他的运作下,F1如今已成为世界上收视率最高、商业利润最大的体育项目之一。 2004年的F1大奖赛共有10支车队参加,每支车队包括2名正式车手和1名备用车手。随着中国和巴林加入F1大家庭,比赛也从2003年的16站增加到18站。今年的比赛从3月7日的澳大利亚站开始,在10月24日的巴西站比赛后告终。 根据官方统计数字显示,1998年法国世界杯赛的电视观众达到330亿人次,2000年悉尼奥运会有220亿人次收看,2004年雅典奥运会预计的全球收看人次为350亿。 来自国际汽联的统计中,1999年全世界有578亿人次从电视上观看F1大赛,有206个国家和地区电视转播F1大赛。2003年16站F1大奖赛的全球收看人次已达600亿。 作者:晨报首席记者许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