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文武不能双全?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9月08日05:31 中国青年报 | |||||||||
文武双全的英雄,在古书里有很多,在国外体坛也有不少,但惟独在中国体坛却是稀缺的:他们中的大部分在赛场上叱咤风云,退役后却往往难以谋生。很多人感慨,早知今日,不如当初在书本上多下些功夫。 但他们的当初,都是在训练场和赛场上度过的。没有多少自己的时间,更不要说走进学堂了。于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选择在退役后重入学堂;于是,我们会在大运会上看到
当初的举重冠军才力英年早逝,当初榻榻米上的“虎女”庄晓岩,如今为病所困……辽宁体院是中国竞技体育的“金牌工厂”,但大批退役英雄的养老问题,却让这所著名的“工厂”不堪重负。 重武轻文,甚至不具备最起码的文化素质,这令大批金牌英雄退役后无所适从。 运动员想上大学,大学校门也向那些优秀运动员敞开。如果仅仅从取得文凭的角度来看,这种两厢情愿的默契无疑是很好的思路。但退役后的再就业,能否在社会上真正立足,并不是一张文凭就能解决的,没有真才实学,照样举步维艰。 不少大学也在为退役运动员量身定做学习计划,我们也看到一些像邓亚萍、莫慧兰、王义夫这种体教结合的成功者。但学习与训练一样,需要循序渐进,需要一步一个脚印,需要打基础、铺底子。前体操冠军凌洁到北大读了不到1年就辍学了,原因很简单,实在跟不上。没有小学—中学—大学的渐进过程,很难一口吃成个胖子。更重要的是,在各项技术更新发展越来越快的体坛,没有知识垫底,对技术的领悟力同样会大打折扣。这一点,在本届奥运会上已经显现出来。 举国体制是中国竞技体育能够突飞猛进的重要法宝,也是令不少国外选手艳羡之处。但举国体制的优越性,并不是通过忽视文化素质教育来体现的,我们同样可以尝试培养出菲尔普斯这种文武双全的英雄。而利用好学校体育这片土壤,打通更广泛的竞技人才培养渠道,同时将运动员的文化学习落到实处,无疑是必须摆到桌面上的问题。“校园选手”在大运会上的争奇斗艳,实际上已经为中国竞技体育开辟了一条新路。 在雅典奥运会前夕,应辽宁省体育局及辽宁省体院之约,国家体育基金管理中心主任、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秘书长魏雪平专程前往沈阳,与辽宁体育局高层崔大林、孙永言晤面。1年多前,举重运动员才力因患肺炎去世,媒体报道称才力生前几乎没有就医的经济能力。魏雪平此次前往沈阳就是为了向才力家属提供8万至10万元的体育基金拨款。在魏雪平临行之际,崔大林、孙永言委托他携带“才力等6名老国家队队员申请中华体育基金的报告”进京呈交国家体育总局。目前,这份报告已经引起了国家体育总局高层的关注。 一面是进入名门高校读书的金牌运动员,一面却是更多的普通选手因为文化水平的薄弱而陷入二次就业的困难,这也成了一个中国体育界的怪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