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晚报:该不该重奖奥运英雄 思索四种现象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9月02日12:03 新闻晚报 | |||||||||
编者按:雅典奥运会结束了,但古城雅典在这个夏天留给我们的幸福回忆却并不会随着季节的更迭而迅速消逝。本报从今天起连续推出记者孙文祥的评论文章,思索与奥运相关的四种现象。 随着五环圣火的熄灭,以怎样的姿态迎接那些在奥运会上为祖国摘金夺银的运动健儿,又将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话题。
从许海峰20年前为中国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重奖奥运英雄已基本成为国人的传统。从国家到省市、再到地县,一个奥运冠军得到百万以上的奖金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当然,也会有一些冷静人士对奥运冠军在一夜之间获得物质和精神财富双丰收表示异议。他们认为,奥运冠军一旦与金钱挂上钩,金牌就会散发出阵阵铜臭味。 一件事情引发出正反两方面的争议,无疑再正常不过。就如同有人通过长年累月的锻炼把自己的腹肌变成六块,有人则喜欢用啤酒和静养把自己的腹部变成隆起的一大块。归根究底,这只是个人喜好的问题。 但在该不该重奖奥运英雄的话题上,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呢?我觉得问题正是因为袖手旁观与亲身参与所带来的不同体验而引发的。说得再直白一点,不同的选择会让我们对竞技体育的艰辛有不同认识。 相信很多人现在都记住了拳击选手邹市明的名字,因为是他一手改写了中国拳击奥运无奖牌的历史。但不会有太多人知道,邹市明在赛前是如何将自己的体重从52公斤降到48公斤的。 在每天下午二个半小时的技战术训练后,邹市明都要穿上降体服去烈日下完成5000~10000米的越野跑。在想像邹市明筋疲力尽的喘息声之前,先描述一下“降体服”这三个字的概念:一件全棉长袖,一套内层涂有橡胶完全不透气的雨衣,一套卫衣,一套运动服,再加一顶绒线帽。 每个看见邹市明奔跑的路人,都会以为他是疯子,因为正常人是不会穿这么厚的衣服在炎炎烈日下奔跑的。但邹市明知道自己必须这么做,因为他是小级别运动员,脂肪比例本来不高,只有穿尽量厚的衣服,才能多流汗。而要想获得改写历史的机会,他必须先过了磅秤这一关。 像邹市明这样减体重的故事,在每一项有级别之分的竞技赛事中都会发生,当然在没有体重限制却要求选手身材苗条的艺术体操或花样游泳等项目中也司空见惯。但这只是他们所遭受的千辛万苦中的很小部分,可即使这样,他们之中登上奥运最高领奖台的比例也低得可怜。 在英语中有句谚语“Loveisblind”,而德语中也有“Liebemachtblind”一说,直译过来意思差不多:“爱情是盲目的”或者“爱情让人瞎眼”。同我们的“情人眼里出西施”一样,国外人也常用这样这样的话来教育恋爱中的男女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可每个人都知道,说这些话的家伙,都是那些从来没有体验过爱情的人。 所以说,只有那些天天呆在空调下冷静思考的人,才能做到众人皆醉、惟我独醒。可如果你让他一天一个马拉松,大概他就不会再问:“为什么要给邢慧娜这么多,为什么要给刘翔那么多?” 回想两年前举重选手才力的悲剧,我就忍不住黯然神伤。如果他获得的不是20多个亚洲冠军、40多个全国冠军,而只是一个奥运冠军,或许他就不会因为行囊羞涩看不起医生而过早离开我们。 该不该重奖奥运选手,在我看来根本不是问题。唯一的问题在于这些设问的冷静人士,他们的问题是在跑完马拉松之前还是在跑完马拉松之后提出的?作者:晚报记者孙文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