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能否走出优秀选手--大运会引出的热点话题之二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9月02日10:02 中国体育报 | |||||||||
很多体育爱好者在观赏奥运比赛时发现了这么一个现象:奥运会上处处活跃着大学生运动员的身影:刘翔学籍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邢慧娜为山东大学学生、陈艳青来自苏州大学、王义夫尚在清华大学求学,他们顽强拼搏,勇夺金牌,为祖国谱写了一曲曲赞歌。 还有闻名全国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北京大学乒乓球队,清华大学的跳水、射击队,复旦大学的排球队,上海交通大学的篮球队……竞技体育的优异成绩成为高校的一张张名片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张发强表示,随着高校体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将有更多的大学生登上领奖台。高校担负起了为国争光的任务,也将成为优秀体育人才的摇篮。本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有50多名刚刚在本届奥运会上拼搏归来的高校健儿亮相赛场。奥运选手们先后参加田径、游泳、乒乓球、篮球、女子足球等项目的比赛,成了赛场一道独特的风景。 实事求是地说,国际上许多优秀运动员都来自大学,是从小学、中学、大学到职业队的培养方式;而我国的大学生优秀选手毕竟大多是先走上竞技运动之路,出了成绩、得了奖牌后,为了充实、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才进入高校大门的。那么,何时有望从大学校园中走出优秀运动员,走出奥运选手呢?从大学校园培养真正的学生运动员,正成为我国选拔优秀运动员的一个方向。 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我国从18年前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培养运动员试点工作以来,许多省市高校积极组织训练,一支支高水平的运动队正出现在大学校园,为以普通高等学校为龙头,逐步完善大、中、小学相衔接的优秀体育人才培养机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上海交通大学体育系主任、乒乓球国际级裁判孙麒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学生运动员培养体制将有所改变,他们将系统、完整地接受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基础教育,在体教结合中学习文化综合知识,又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并在最佳的运动发展期发挥出最好的运动成绩。这样的学生运动员将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上海近年来在打破围墙,加强体教结合、积极挖掘好苗,共育体育人才上取得了很大成效,推动了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上海大学体育系负责人顾红的体会是,有特长的运动员学生在校园作为示范团队,是带领同学参与健身锻炼的领头羊;运动员本身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全面提高了自身素质,提高了文化水平,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教育部目前正认真研究并建立符合高等教育实际和竞技体育规律的全国高校体育竞赛制度,以加强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将由过去运动员因成绩好而进入高校,改变成在高校中培养出高水平选手。招生人数应纳入国家规定的高校当年招生计划内。这些举措的出台将从制度上保障高校的体育生源。值得引起重视的是,这个“门槛”将有所抬高,招生比例不超过招生总数的1%,而过去这一限制为2%。具体征求意见稿已经下发,这为高校采取多种培养模式,从中走出优秀运动员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报记者平 萍 (上海9月1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