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首页 > 正文 
〖奥运〗本报特派记者陈开昨日凯旋 趣谈雅典生活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9月02日10:00 武汉晚报

  嘉宾 :本报记者 陈开主持 :本报见习记者 李琦时间:9月1日(陈开回到武汉的当天)地点:本报体育部

  再见陈开,发现他黑了不少,但却未见消瘦。于是,我们的话题就围绕这二十多天雅典的生活展开……食肉难消受

用UC每月免费发短信 大奖新浪iGame免费抽
0.2的近视如何亮晶晶 P4+液晶,仅售6000元

  李琦 :在国内吃惯了米饭白面,到了雅典吃得惯吗?

  陈开:我去雅典之后,本来担心“营养不够”。哪里知道去了之后,发现“水土不服”才是吃饭中的头等问题。希腊的主食是烤肉。天天吃烤肉,油腻过多,消受不了。和我住在一个旅馆有三十多个中国记者,其中有三分之一去过医院。有一个记者到了雅典三天就生病了,直到奥运会闭幕前才出院,基本上大部分时间都在医院度过的。

  李琦 :若饮酒或抽烟的话,在当地花费多不多?

  陈开:希腊人大多数都喜欢喝一种叫“喜力”的啤酒。一瓶价格在3欧元左右,它的大众普及程度,大概和“行吟阁”、“金龙泉”在武汉的情况差不多。当地“万宝路”一类的烟买2.7欧元左右。而我因为写稿的原因,比在国内抽得多,粗粗估算着大概耗费了上千元人民币买烟。有一点我印象深刻,雅典奥运会很有人性化,在雅典奥运会的新闻中心,有专门的吸烟工作区,与非吸烟工作区并列,方便那些“烟瘾”犯了的记者写稿和获取信息。初到问路难

  李琦 :你所住的什么地方出行方便吗?

  陈开:住在雅典市中心的OMONIA广场附近,虽然距离新建的奥林匹克主赛场较远,但乘坐地铁、公交车、出租车都很方便。就是初来乍到的几天里,为认路伤了不少脑筋。有些同行在当地富人区租了住宅,住宿条件虽好,结果却发现搭乘地铁、公汽居然要步行40分钟。相比他们,我还算幸运多了。又进桑拿天

  李琦 :看奥运会比赛转播时,发现运动员都晒得黑黑的,大汗淋漓。是不是雅典很热啊?

  陈开:的确很热。在我呆在雅典二十天里,那里从来没有下过雨。天空晴朗,连云都很少见到。本想着希腊靠近海会凉爽些,应该比武汉凉快。谁知奥运会期间,雅典温度一直保持在33度到35度间,比武汉同期的温度还要高。

  李琦 :反恐在这届奥运会上渲染得特别浓重。你每天要和雅典的保安警察打交道,你感受到怎样的气氛?

  陈开:感觉没有那么压抑。当地的警察绝对是秉公职守。我平时进出新闻中心,和那里的警察都很熟了。你可以和他们开玩笑,有一次他们甚至让我摸了摸他们肩上的枪。但是一到他们办公事的时候,碰到原则性的问题就没有半点马虎的。比如我想和他们合张影,他们坚决说“不行”。闭幕式结束的那夜,我看见熟识的警察再次提出留影的要求,他们还是笑着拒绝了。真的是一群非常可爱的人。“金钱如粪土”

  李琦 :你在遥远的雅典通讯方便吗?

  陈开 :雅典通讯资费昂贵,而且绝大多数新闻中心都只能拨号上网,还得自己掏腰包。为了抢时间,很多时候只好“视金钱如粪土”了。

  李琦 :老记在雅典奋战多日,有没有抽空买些纪念品回去?

  陈开:奥运会的前大半程大家都忙着写稿,没有心思买东西。直到奥运快临近结束的一个星期,一股″购物风潮”才迅速蔓延开来。记不清是哪一天有人买了一两个吉祥物给同伴看,之后大家“如梦初醒”赶忙都涌到商店去买纪念品。粗略估算一下,平均每个记者离开雅典前都会拎上七八个“雅典娜”或“费沃罗”,它们每个五欧元。奥运纪念章也是记者们喜爱购买的商品之一。回味雅典:不见风情满是疯狂

  对于任何记者来说,采访奥运会都是一次难得的幸福,但同样也是一次对自己的极限挑战。直到躺在飞机上骨头像散了架,才有时间慢慢回味,过去的20天究竟是如何度过的。两个意想不到

  要怪也只能怪中国体育代表团在雅典太争气了,以至于每天热点不断,记者不得不为此疲于奔命。记者每天大致的作息时间表如下:雅典时间8:30早餐(北京时间13:30),出门采访,13:00(北京时间18:00)左右回到新闻中心写稿,然后再赶往赛场采访雅典夜间产生的金牌或精彩赛事。当然也经常会有两个变通方法——如果北京时间24:00之前有金牌产生,则前往赛场边看比赛边现场写稿;另一招是牺牲早餐时间,这样可以多睡上半小时。

  然而即便是这样,记者自我感觉腰带竟然没有松上一星半点。一朋友解释:这证明记者的消化吸收功能太强大了,而另一兄弟安慰说:“上次我采访世界杯,回来还重了5斤!”

  去雅典之前,中国奥运代表团急人所急,给每一个采访奥运会的记者赠送了两瓶防晒霜。记者也让一瓶有机会希腊游一回,不过采访期间总共只用了两次。一来是以前没有养成好习惯,经常被日头晒了才想起又忘了用;二来也是记者有足够的自信,认为早就黑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了。偶遇雅典认识的同行,他说:“几天不见,你又黑了一圈!”没想到自己百尺竿头,还能再进一步。见到刘翔有点疯

  见到金牌多了,难免有些麻木。很难再有第一天看到杜丽勇夺首金时的兴奋感,直到刘翔点燃了大家的疯狂,也包括他自己。

  以平世界纪录的成绩夺冠,刘翔立刻成为当天田径场上的一号焦点人物。雅典奥运会有个“破规矩”:赛后运动员在混合区接受采访时,文字记者的位置排在电视记者之后,而且相互间不得串岗。刘翔绕场一圈庆祝,然后接受亚视台的采访,接下来是中央电视台的采访……四五十名记者按捺不住,开始有节奏地齐声高喊刘翔的名字。记者好不容易抢占了第一排的位置,但等把刘翔喊过来后,才发现各路同行们一拥而上,不仅根本无法腾出手来做记录,而且勒着我的铁丝网随时有垮掉的危险。那一刻记者觉得自己像西班牙奔牛节上无路可逃的观众,平时称兄道弟的同行个个都是愤怒的公牛。

  刘翔说自己已经累得快崩溃了,有什么等到新闻发布会上再说,谁也不好意思难为他。然而新闻怎么办?幸亏记者还有“内线”——一位陪在刘翔身边的工作人员是中国人,早和她打了招呼,帮忙记录刘翔说的每句话,一个字也不能少。尴尬:邢慧娜是谁

  刘翔夺冠后不到半小时,中国田径又夺得了雅典奥运会上第二枚金牌——邢慧娜获得女子10000米跑的冠军。大多数人已经扑到新闻发布会现场了,留守赛场的中国记者不足20号人。邢慧娜实在是名副其实的黑马,赛前大家所有的注意力都只集中在孙英杰身上,现场广播也傻了眼:“十分抱歉,我们掌握的女子万米跑金牌得主的资料非常少!”外国记者蹭到中国记者身边询问:“邢慧娜是谁?”其实我们也和他们一样迷糊。一位山东记者跳了出来:“她是我们山东的选手……”等大家屏住呼吸等下文,才发现他居然已经介绍完了。

  直到记者离开雅典,也没能找到机会领略爱琴海的风情,未免有些遗憾。也许这辈子再也没机会踏上希腊这片美丽的土地,然而能亲眼目睹刘翔夺冠、女排重返奥运巅峰的机会一生中又有几次呢?不虚此行。这样一想,心里便平衡了许多。

  (本报记者 陈开 本报见习记者 李琦)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