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首页 > 正文 
运动饮料该不该喝?怎么喝?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8月06日09:44 中国体育报

  近日,北京某媒体的一篇文章说,今年市场上兴起的各种功能饮料受到众多消费者的喜爱。该媒体报道,“市消协提醒消费者购买功能饮料要注意查看产品说明,它适合于特定人群,如一些功能饮料含有钠元素,而钠会增加肌体负担,引起心脏负荷加大、血压升高,患高血压和心脏疾病的人应避免饮用。另外,功能饮料容易影响摄食和食物的消化吸收,造成营养不良,有的还含有咖啡因等刺激中枢神经的成分,所以市消协提醒儿童、老年人要慎用功能饮料,即使是普通人长期饮用功能饮料也对健康不利,因为饮料中的糖分能抑制人体摄
中行大力处置抵债资产 同方4999元超线程电脑
近视矫治高安全大揭密 免试入学读在职研究生
食中枢,容易造成脱水。”

  市消协、记者都是一番好意,他们关爱的是消费者。但是,他们的说法正确与否?特别是“2004年北京国际运动营养食品高层论坛”刚刚结束,运动营养专家们自然也有话要说。

  本报记者就此问题专门咨询了我国运动营养学界权威专家、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运动营养研究中心研究员杨则宜教授,他向记者表示:

  运动饮料是有国家标准的……

  咖啡因对儿童不宜,但是老人应该没有问题,很多老人喝茶,茶里也同样有咖啡因的同类物质———茶碱。

  饮料中的糖会抑制人体摄食中枢,容易造成脱水,这个说法更是没有道理。一瓶500毫升的运动饮料中的糖量一般只有30克,运动员专用的也只有50克,一个2两的馒头里的糖含量要在70克以上,吃馒头岂不更危险?

  正因为运动饮料中含有适量的无机盐,使用时可以帮助水保存在体内,使人体的汗液丢失得到补偿。如果喝不含无机盐的水或茶,反而会造成更多的出汗,致使脱水。中国运动饮料的衰与兴

  在形形色色的饮料广告中和超市的花样繁多的饮料标签上,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运动饮料”的字样。到底什么是运动饮料呢?在1994年我国制定的第一个与运动相关的食品标准———运动饮料的国家标准(2000年修订)中,将运动饮料定义为:营养素的组合和含量能适应运动员或参加体育锻炼、体力劳动人群的生理特点、特殊营养需要的软饮料。

  健力宝开创了中国运动饮料的先河。它作为首次大规模组团参加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中国体育代表团的专用饮料,被称之为“中国魔水”而一举成名。但是,健力宝并没有出现“持续发展”,运动队和运动人群越来越少用它。随后出现的运动饮料有维力运动饮料、沙维康运动饮料、西番莲运动饮料、冠军露等,不下几十种。这些饮料都是昙花一现,不久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惟独健力宝在市场上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但是更多地被人们视为一般性的果汁饮料。此后,市场上仍然不断涌现出了一些新的运动饮料,如红牛饮料、体饮等,说明制造商很重视“运动”的概念,愿意同“运动”有更多的直接联系。近年来,我国体育界盛行的运动饮料有运动前、中、后型高能固体饮料、康比特健身饮、伟特糖等。它们已经逐步成为运动员训练和比赛时不可缺少的常规饮品,同时也在逐步向参加健身运动的人群扩展。

  不同的运动饮料有不同的功能,适合于不同人群的需要,我们不能一概而论。我们一般将运动饮料分成两类:一类用以补充运动人体运动中物质消耗;另一类则要添加某些强化的营养成分,以满足某些特殊人群在某些特异条件下的需求。运动饮料为运动而生

  国家运动营养研究中心研究员杨则宜教授说,人体在运动时消耗的物质主要是水、糖和电解质。糖(即肌肉中的肌糖元、肝脏中的肝糖元和血液中的血糖)为运动提供能量而被燃烧,水和电解质因发汗而从汗液中丢失。对这3类物质必须进行适时和适量的补充,才能保持运动的能力和保证运动后身体的恢复,从而真正地增进健康。

  1、运动中水的补充。

  运动中会大量出汗这是人所共知的。即使冬季在室内运动1小时,出汗量也高达1公斤。在炎热的环境下运动2小时,人体的失水量可以高达4公斤以上;跑一个马拉松出汗可高达4.7公斤。水约占人体的65%,它在体温调节,氧、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和代谢物的运输及各种代谢过程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人体在运动时所产生的过量的热要靠汗液从皮肤的蒸发来散失。运动中各种组织所需要的氧和营养物质要靠水来运送,产生的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要靠水来帮助排出。

  由此可见,人体运动时水是何等重要了。运动中脱水带来的更严重的问题是心脏负担的加重。一个正常人全身的血液约为5升,运动中因出汗丢失水分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将导致血液容量的下降,由于人体心脏和血管里的血少了,心脏每收缩一次泵出的血就少了。与此相反的是运动中与运动相关的组织需要更多的血液,这时心脏就像一个漏气的“打气筒”,不得不加快收缩,心率的过度增高使心脏的负担增加。

  研究表明,运动中失水达体重的2-3%(对于一名体重50公斤的人来说,出汗1公斤就达到了体重的2%),就可以使运动能力下降。这就意味着,在不喝水的情况下,只要运动持续1小时,人体的运动能力就会下降。近年来,我国运动员运动中补水的意识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了,但是大多数普通健身的人则没有补水的意识。

  人们常常用口渴作为补水的标志,这是错误的。实际上当人感到口渴时,其脱水的程度已经达到体重的3-4%,这时体能已经下降。运动员训练和健身人群的健身效果就无法保障了。

  运动中还有一个错误就是补充白水和茶水。白水和茶水中只含极微量的溶质,渗透压(这个概念在下面将有详细解释)极低。它们进入血管后使血液稀释,补充的水很快又从皮肤丢失,因而达不到扩充血液容积的作用,当然也就无法减轻运动对心脏造成的负担。所以运动中一定要补充含适当比例的糖和无机盐的饮料。

  饮料中的无机盐含量同膳食比较可以说微乎其微。按照我们国家运动饮料的标准,1000ml运动饮料中最多含40毫摩尔的钠,我们丢失1升汗液中的钠量是40-60毫摩尔,也就是我们补进去的钠正好是汗液中丢失的,怎么说含钠就会有害呢?

  2、运动中糖的补充。

  就像汽车开动离不开汽油一样,人体运动离不开能量,糖就是运动人体的最好的能源。运动最先大量消耗的是肌肉中的肌糖元,随着肌糖元的耗竭,运动能力逐渐下降。这时肌肉会加速从血液中摄取血糖,其结果是引起血糖下降。人的大脑的90%以上的能量都是来自于血糖,运动中血糖的下降就会造成中枢疲劳和对运动的调节能力减弱。若不及时补充糖,运动人体就会出现头晕、眼花、步速减慢等力不从心的疲劳感。

  运动饮料对糖的种类和量的要求是很严格的,使用不当会产生很多副作用,配比合理将发挥最高的效能。运动饮料中低聚糖的比例一般较高。所谓低聚糖即3-6个单糖(葡萄糖或麦芽糖)组成的聚合物,它的优点是:

  ①,甜度低。运动人体运动时由于水分的丢失,口腔中发粘,不喜欢过甜的食物。低聚糖的甜度约为蔗糖的40%,含低聚糖的运动饮料甜味感觉更加柔和,口感比较清淡;

  ②,渗透压低。运动饮料对渗透压的要求很高,在运动中使用的运动饮料必须是等渗或低渗的。因为高渗的饮料会在胃肠道内停留过长的时间,造成胃肠不适。低聚糖的分子量比葡萄糖和蔗糖大,它在水中的渗透压就低。当我们以葡萄糖为运动饮料的原料时,它的浓度不能超过6%,但是当我们用低聚糖时,浓度可以增加到10%或者更高,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同样的时间内为机体多补充近一倍量的糖,以保证运动中充足的能量供给。在运动后的糖元恢复期,我们还可以用分子量更高的中聚糖,以更大的量为机体提供糖的补充,加速糖元的恢复。

  3、运动中电解质的补充:

  运动饮料中电解质的含量并不高,但是它们在运动人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体液的酸碱平衡、肌肉的收缩和神经冲动的传导都离不开电解质。除此以外,饮料中的电解质可以增进饮料的口感,刺激人体喝水的欲望,这一点对于从事运动的人是很重要的,因为人体在运动时食欲是受到抑制的。人体大量的电解质的需要可以在膳食中得以补充,运动饮料中更多地注重钠、钾的添加,有的饮料的配方中对钙、镁也有一定的要求。按照运动饮料的国家标准,钠的含量为50-900mg/升、钾50-300mg/升、钙40-200mg/升、镁20-100mg/升。美国的佳得乐运动饮料中钠的含量为460-690mg/升,同我国标准一致。健身群体的特殊需要

  为了满足运动员或健身人群的特殊需要,运动饮料中除了糖和电解质以外还可以添加另外一些强化的营养成分。使用这类运动饮料的人可以承受更大的运动负荷,运动后的恢复更快,更能维护人体健康状况。例如,添加蛋白质、肽和氨基酸的运动饮料适合于运动员、健美人群和健身人群,减少运动后肌肉酸痛,加速运动后的恢复,促进肌肉增长。

  而抗氧化物质的添加将起到抗疲劳和保护机体组织的作用。这类运动饮料适合于运动员、健身人群、亚健康人群和中老年健身者。在运动应激时人体处于相对缺氧,从而使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遭到破坏、遗传物质损伤、细胞呼吸功能改变、诱发变异和癌症等。因此,从事运动的人补充抗氧化物质是有益的,它就像“清道夫”一样清除体内的“垃圾”,可预防这些“垃圾”,即自由基在体内的堆积,从而延迟疲劳的发生,并有可能加快体能恢复,防止运动过度给身体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目前,可以添加到运动饮料中的抗氧化物质很多,如维生素C、E、番茄红素、辅酶Q10、红景等多种皂甙和多糖类物质等。

  人们很熟悉“生命在于运动”这一句口号。实际上光有运动是不够的,还要有合理的营养补充才能保证人体的健康不会因运动后不能及时恢复而造成伤害,真正达到健身的目的。运动饮料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运动人群营养补充的最佳手段。随着高新技术对运动饮料研制和产业化的推进,运动饮料将成为人类健康的新资源。

  作者:郭博文

  (来源:中国体育报)


 

推荐】【 】【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