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网球中心华丽现身 9月迎来首届中国网球公开赛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7月21日03:48 法制晚报 | |||||||||
北京市南三环赵公口桥南,光彩路。一栋被遮得严严实实的建筑。 8月20号,她将除去面纱展现在路人、球迷和媒体的眼中。9月10号,她将迎来她的处女战———首届中国网球公开赛。 这里就是北京网球中心,一座年初才开工,年中就要投入使用的大型露天网球场。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她经过了国际网坛巨星萨芬和斯里查潘的选择,她还将目睹小威和莎拉波娃在球场上的风姿。首届中国网球公开赛的冠军将在这里产生,她将记录历史,续接未来。因为她是唯一的中央球场。 她的北边,是光彩体育馆;西边是12块整齐划一的硬地露天网球场。如今,那里一切平静得很,人们生活如常。但到9月中旬,那里将是北京最为热闹的一块土地。 多年以后,总有人记得,这里举办了北京第一次高水平的国际网球大赛。如果有人留心或许还会发现,这里将会是北京网球文化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前世”与“今生” 时间,往前追溯到2001年,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这里是当时大运会的网球比赛所在地,那时候她刚刚落成启用,人们叫她“木樨园网球中心”,一个简单却实用的名称。 中国女将李娜在这里击败中国台北选手李慧芝,登上女单冠军的宝座。如今的李娜退役读书然后又复出夺取三连冠,她不会忘记曾经在这里为国争光的那一刻。 大运会结束之后,人烟清淡。“许多地方居然都生锈了,设施也坏了很多。”北京市建筑与城市设计研究所所长于正伦说道。他负责网球中心的重建设计工作。 只要上网查一下北京市所有的网球场馆,我们会发现,“木樨园网球中心”已然演变成“光彩网球中心”。由于旁边的光彩体育馆是最广为人知的标志性建筑,所以网球爱好者把这里换了一个名字。 但一个月之后,这里将高耸另外一座他们从来没见过的建筑。她与世界一流的网球场馆相比较也毫不逊色,因为中国网球公开赛努力的高目标是成为世界第五大公开赛。现在她的名字我们再也不要忘记:“北京网球中心”。 占地一万多平方米,容纳一万观众,近30个包房的北京网球中心是目前北京市规模最大的网球场馆。“凡属于ATP(男子职业网球协会)的赛事,他们对场馆等硬件的要求都是有一定标准的,北京网球中心完全符合他们的要求。”北京市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王宝山说道。 首届中国网球公开赛由于集ATP和WTA赛事于一体,除了成人组,还设置了青少年组和常青组。庞大的规模使得对场馆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的要求都极高。“我们总是力求完美。”谈到工程交付的日期,王宝山解释道,“原本7月就该完工,可设计一直在变更。一些具体的细节问题,都是一步一步去落实的。但8月20号这个中央球场肯定能交工。” 设计与理想 “设计的过程更是一波三折。”于正伦叹道。他坐在建筑与城市设计研究所的会议室里,手边摆着三个模型,他说这分别代表设计过程的两个阶段。以于正伦所长领头的项目组通过投标获得了北京网球中心的设计权。 一开始其实很简单,改建原有场地扩充观众席至4000人,这个目标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难事。然而后来要求扩建至6000人,最后毅然决定推倒重建一个容纳一万人的场馆。 时间成为最令他们头疼的问题。“这么大一个体育建筑,这点时间一般来说根本不够。包括结构、一些细节的处理、室内装修室外场地等等,都需要投入极大的精力。”王宝山强调道,“今年春节之后才开工,9月就要全部投入使用,还必须做出非常出色的设计,时间能不紧张吗?”直到现在,负责结构设计的王春平副所长每天都要到工地去看看。 在最初改建大运会时期的场馆时,他们设计了两套方案。除了增加观众位置以外,在外观上设计了多边形和规则的四边形两种模式。“从结构上说,后者更省事,但从观众观看比赛的效果来讲,多边形更好。”王宝山解释其设计的初衷。后来,在去年中国网球公开赛的新闻发布会上,他们把两套方案都摆出来让萨芬和斯里查潘选择,结果二人不约而同都看中了多边形。 但时间虽然仓促,设计却半点马虎不得。谈及上海正在为大师杯修建的百合花式网球场馆时,王宝山说道:“抛开资金问题,光从设计理念来讲,我觉得北京网球中心更为简洁实用。场馆周围的露天平台绕场一周,非常有方向感,不会让观众有进入迷宫的感觉。” 当然,大师杯只有8名选手参赛,而中网却有300多名选手参赛。由于采用的是露天硬地球场,所以一旦下雨只能延期。但网球巨星们不会像在温布尔登那样碰上雨天就只能在郁闷中度过,北京众多的名胜古迹都等着这些大多第一次来到中国的国际巨星。 未来与象征 网球中心的前景,是普通老百姓最为关注的问题。一座耗资巨大的体育场馆有时候用不了几次就荒废了。然而中国网球公开赛一办就是十年,何况组委会的目标是要把它办成亚洲最大的网球赛事。每年9月,北京网球中心都会成为北京金秋的一道风景线。 而更为可喜的是,随着中国网球公开赛的举办,网球文化将逐渐在北京蔓延开来。“我们正在努力争取使北京网球中心成为2008年网球项目的主赛场,但目前还在论证阶段。”王宝山满怀期望地讲道,“虽然目前她是为了中国网球公开赛而建,但长远来看,主要还是为北京市网球的发展着想,争取以此作为北京市发展网球的基地。” 或许王宝山的设计理念已经抽象地表达了这层意思。“从北京网球中心的外观来看,不对称的多边形,样子非常像一艘双体快船。实际上,也有人把它看做一艘航空母舰。这代表着中国网球正蓄势待发,谋求与网球这个历史悠久的传统项目接轨。” 其实,象征已无必要。重要的是让更多的国人加入到网球运动中来。网球文化要想深入到中国,还需结合中国的本土文化,还需更多的网球赛事和国民参与。中国网球公开赛的举办,大型体育网球场馆的修建,都还只是一个开始。 作者:谢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