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花”女球迷协会 快乐着足球的快乐(组图)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7月13日15:20 法制晚报 | |||||||||||||
对于足球,这些女孩子或许没有男球迷看得专业,但感情投入却绝不比男球迷差。因为她们认为足球不仅能让男人激情迸发,同样也可以让女孩子挥洒豪情。让绿色的赛场既留下阳刚的烙印,也留下温情的痕迹是她们的愿望;支持为荣誉而战的每一支球队,热爱激情四射的每一位球员是她们的初衷。 在细雨霏霏的上海,记者见到了这个团队中的几个代表人物。在这些女性球迷的包围中,一起感动着她们的感动、快乐着她们的快乐。 金琳:娘子军的领头人 走进球迷会会长金琳的房间,就好像到了一个男孩子的天地:窗台摆放着两个申花全体球员签名的足球,墙上挂着色彩鲜艳的队服,玻璃台板下压着中国国家队的全家福照片,床头随处可见关于足球的杂志和报纸。用金琳的话说,“我爱足球,因为它能给我带来了太多的快乐,生命中有了足球,我的生活更加充实。” 两年前,以金琳为首的几个喜爱足球的女孩子走到了一起,她们酝酿成立一个纯女性的球迷会。当然,成立球迷会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从注册、制定章程、招募会员、统一会服、采购赛前助威喝彩的用具以及许多事情,全靠几个女孩子分头行动。在运作的过程中少不了这样那样的困难。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在2002年8月15日的八万人体育场,30多个女孩穿着耀眼的红色队服第一次出现在看台上:她们手持小喇叭、挥动彩带、擂打战鼓为运动员加油喝彩的阵势吸引了赛场内外的目光。 首次的集体亮相无疑是成功的,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以金琳为首的上海女子球迷协会已经越发壮大,从开始的3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70多人。她们支持的对象也开始有了转变。金琳说:“两年下来,我们的会员比以前多了,对足球的认识也更加理性了,现在我们协会已经由以前的单独支持某个球员转而支持中国足球。” 人小鬼大的金琳并不满足于现状,谈到球迷会的未来,她暴露了自己的野心:“在2008年奥运会的足球赛场上,全世界的观众都将看到我们这道靓丽的风景,那时,我们的声势一定会比现在更加浩大!” 丁艳、戴芸从球盲到球迷 与金琳认识了四年的丁艳,曾经对足球一无所知。“以前我根本不看球,更没想过会当上什么球迷会的元老,在金琳刚刚组建球迷协会的时候,我由于忙,一边学习一边打工,始终没有时间参与进来。”丁艳不无遗憾的说。“但一年前的一个偶然机会让我和大家来到球场,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足球。当我置身在人潮涌动的看台上,面对着绿色的草地,看到奔跑的球员,我一下子被这里的一切吸引住了。” 如今的丁艳自称还算不上真正的球迷,因为她现在仍然不是每次都能到现场看球,但是她已经与足球结下了不解之缘。谈起女孩子看球,她也讲得也头头是道:“现在的趋势是看球的男孩子少了,女孩子多起来。因为我们看球比男孩子更有耐心,每场比赛我们都会风雨无阻的伫立在看台上呐喊助威,足球让我们将激情迸发。” 与丁艳的“球龄”相近,十九岁的戴芸却是从父亲那里开始接触足球的。性格内向的戴芸腼腆地说:“我不懂球,以前看球是为了陪我爸爸,看他一个人对着电视机喊怪寂寞的,就陪着他看。看着他输球难过时,自己也会被感染;看到他赢球欢呼时,自己的心情也会随着大好特好。” 当然,戴芸真正地走进球场还要归功于金琳,一条要否加入球迷协会的短信让她们成为了要好的朋友。谈起戴芸,金琳的话也多了起来:“她是一个两面派,在生活中总是静静地不爱说话,可到了现场,她却变成了最疯狂的球迷,我们协会有几面大鼓,每次戴芸都是自始至终的擂鼓手,九十分钟下来,手磨掉了皮也再所不惜。正是有了她们这些参与者,才让我们的团队蒸蒸日上”。 张奇星异国他乡发挥余热 这是一个没有到场的被采访者,作为协会的元老级人物,此时的张奇星正在澳大利亚继续着自己的学业。但一个越洋电话,又将我们拉的如此之近。在电话那头,张奇星讲述着自己的经历: 我还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读书的时候,通过网络结识了金琳,来一起组建这个球迷会。虽然那个时候,我还在为自己去澳大利亚留学的签证忙碌着,但还是尽可能地参加每一项筹备工作。从2002年的8月15日我们球迷会正式成立,到12月29日我登上飞机离开中国,这半年来在看台上的日子,是我人生中最最充满激情的篇章。 到了澳洲,陌生的环境、陌生的校园、陌生的人们。使我变得更加内敛,我只有通过电脑和金琳不时地交流着对于球迷会的看法:对于刚成立没多久的球迷会来说,自己建一个网站需要花费的人力物力,实在是超过我们的预算,所以我在异国他乡建立了属于我们自己的BBS。 每天下课,匆忙回家,只为检查一下有没有球迷会的朋友给我带来最新资讯,虽然面对的是冰冷的电脑,可透过它,我依然能感受到那群女孩子们的热情。从最初的1个会员到一周后我们球迷会一半的会员都在上面注册,这样的发展态势让我的骄傲油然而生:不能到现场,但是远在万里之外的我,仍然能为我的球迷会做出贡献。 当我说起这段经历,现在的同学们都不能相信,看似柔弱,冷静的我,竟然曾经组织过一个球迷会,当我谈起那段日子时,他们说我神采飞扬的样子是他们都不曾见过的,我只能说我把激情都留在了我的祖国。 全蕴薇 “年轻”的奶奶级球迷 全老师是这个球迷协会中不多的几位长者之一,如果不是金琳介绍,记者怎么也不会相信她已经接近花甲之年。她谈起自己入会的经历,引得大家笑声一片。 “我是在儿子的熏陶下开始看足球的,到现在已经成了欲罢不能的习惯。从几年前退休后,看足球就成了我生活中重要的一个部分。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报纸上看到了女子球迷协会正在招兵买马,我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打了个电话,我问她们分不分年龄,她们说不分,只要是女的就成。她们通过声音以为我只有30多岁。等到了报名现场,几个小丫头才恍然大悟。” 像全老师这样的奶奶级球迷还有好几个。在谈起和这些小孩子们的感情,她直言不讳的说:“这个团体凝聚着两代人的感情,我既是她们的长辈,也是她们的姐妹,大家都很珍惜这份感情。在球场上,也有不少人带着异样的眼光看我,怎么会和这些小球迷混在一起。我就说既然天下球迷是一家,球迷的年龄又有什么关系。”全老师在这个集体中德高望重,还时不时地充当起管家的角色:比赛前,在看台上挂会标就像打仗一样,每个球迷协会都要占据自己的领地,这时全老师就会亲自出马,当过老师的她总能以德服人,会标总能挂在显著的位置;到了比赛散场,全老师又开始查漏补缺,给这些马大哈的姑娘们捡拾落下的物品。 谈到足球,作为长者的全老师充满了理性的思考,“在我们那个年代,大家更关注的是女排和乒乓球,因为她们的拼搏精神让我们感动。但我们现在的足球运动员正是缺乏这种精神,我们在感受现场氛围的同时,更希望看到他们不懈的拼抢、顽强的作风,球员们只有去掉娇骄两气。才对得起我们这些一如既往支持中国足球的半边天。” class=B14 colspan=3> 作者:季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