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问题直逼国力 欠薪为何没崩盘有难言(组图)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7月11日05:52 华商网-华商报 | |||||||||||||
本赛季国力队命运多舛,中甲联赛仅进行到一半,国力队便深受经济危机、球迷倒戈、问题比赛、黑哨肆虐等问题的困扰,而中国足协的一再重罚让国力队的原本艰难的处境更是雪上加霜。可以说,上半个赛季浓缩了过去几年国力队存在的所有问题。回顾这半程国力,有三大疑团如影相随。
问题一 南方财团要收购 步入中甲赛季,国力俱乐部经营举步维艰,几乎到了崩盘的边缘,但一则关于南方某财团要收购国力的消息,让国力俱乐部上下为之振奋,而国力队似乎也看到了起死回生的希望。但有人指出这则消息纯属国力自我炒作,国力高层却坚称确有其事,真假的争议让这个传闻成为了悬案。记者通过可靠渠道获悉,这家财团要收购国力的消息并非子虚乌有。本赛季初,这家财团开始和国力俱乐部接触,国力俱乐部委派了负责电池厂的一位高层专门与其谈判,双方在国力队客场挑战珠海中邦队之前洽谈得相当不错,这家财团提出了一个先决要求:国力队必须保持冲超的势头,并下定决心成功冲超。虽然这家财团起初的开价并不高,但双方洽谈得还比较愉快。然而就在那个节骨眼上,国力队却在珠海遭遇惨败,而且爆出了问题球丑闻,让那家财团对国力队的诚心产生了怀疑。此后尽管双方还保持接触,但此事一度搁浅下来,而国力俱乐部对对方的开价也不甚满意。国力高层认为,国力队的股份完全出售并不划算,希望能以出售部分股权的方式让这家财团介入,若有可能,国力还希望这家财团能在联赛下半段注入一千万左右的资金,确保国力队冲超成功。据了解,这家财团并未把话说死,依旧处于观望阶段。 问题二 欠薪为何没崩盘 国力欠薪并不是新鲜话题,从冲A成功那年起,国力队便爆出了欠薪传闻。据说,国力欠薪最早的个例可以追溯到乙级联赛那群功臣,前几年国力旧将王有和曾来西安找国力讨薪,据传国力欠薪最多的是江洪,各种欠款加起来有百万之多。有人算了一笔账,国力欠球员的新账加旧债已达上千万的天文数字。 按理说,连工资都无法保证,换其他队人心早都散了,但国力队居然排名半程第三,显然空泛的西北狼精神不足以让国力坚持至今。国力队为何没崩盘,这首先与球员的自身定位有关,国力队球员尽管经过甲A的锤炼,但来国力之前大多实力并未得到外界的广泛认可。除了孙锋、王长庆等个别球员外,其他球员想在经济条件稍好的俱乐部谋得一席之地并不容易,国力虽然穷,但队内人际关系并不非常复杂,崩盘就意味着丢饭碗,这是很多球员的难言之隐;其二是冲超的势头,国力冲超并非只是口号,中超和中甲的巨大差别让俱乐部高层和球员在冲超的问题上达成共识,沉沦中甲只能是死路一条,惟有冲超成功才能解脱大家,这涉及到每个人的利益和前景,因此国力队才咬牙拼到底;第三是王珀的手腕,不了解王珀的人可能认为此人只会讲大话,实际上王珀是一个极具心计的人。王珀用大棒加恩惠的方法在国力队树立起了威信,他讲话的方式可能过于直白但往往切中球员的要害,而此人敢怒敢骂的严厉作风在平息国力内部的紊乱情绪方面效果明显。最新的消息是,王珀已从二队抽调了几名小将以备不时之需,而针对个别教练不安稳的情绪,王珀私下准备好了替补人选,他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把国力牢牢控制在手心,防止一切意外发生。 问题三 真真假假问题球 中甲这半个赛季,国力队是爆出问题球最多的球队,直到今日,依旧有人再为问题球辩护。真真假假的问题球看似迷雾重重,其实透过现象看本质,大家应当会心知肚明。国力队上半赛季的问题球主要集中在客场对武汉、珠海、厦门以及主场对青岛海利丰等四场比赛上,要揭开这个盖子,要从客场战武汉说起。 武汉队今年花费巨资冲超,与国力队一战是当时武汉队遇到的最大阻力。国力队刚抵达武汉时,便有一名武汉籍的八一旧将来游说国力放水,开价是50万,据说被王珀当场回绝。但武汉方面并不死心,通过一名武汉籍国力旧臣再做国力工作,最终用30万搞定了国力六名球员,赛后此事被国力高层获悉,王珀一度下决心要封杀,但最终不了了之。客场珠海接踵而来,国力队创造了15分钟丢三球的中甲记录,而珠海方面赛后透露其实一切早在掌握中,远在沈阳的王珀直言这是问题球,但此事最终也没了下文。客场厦门出了问题是圈内传出的,据说一位中甲主教练信誓旦旦的表示,国力一位后防大将收了黑钱。而尚青后来说,他直至最后一分钟才明白自己被骗了。此事间接导致尚青当夜辞职,而促使国力下决心整顿防线。主场对阵青岛海利丰是问题球中惟一能说得清的,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国力赛前自己爆出对手要收买的消息,而最终反被球迷认为是卖球的罪证。不过事后大家也承认,国力队那天踢得不像假球。虽然问题球让国力难以启齿,但关于问题球的悬疑肯定在上半赛季的国力队真实存在。本报记者 萧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