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报:欧洲杯让中国足球找不到“北”(组图)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6月30日06:37 华商网-华商报 | |||||||||||||||
“打平即可出线”的死亡魔咒 欧洲的西班牙队和亚洲的中国队,在各自所在大洲的足球地位很相似,都算是强队,但从来都不是夺标热门。中国队和西班牙队都遭遇过黑色X分钟的噩梦。而前提基本上都是保平即可出线。西班牙队在本届欧洲杯上的表现很像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足球,在各种大赛中,国足不乏保平即可出线的有利局面,但往往在大好形势下,也是中国队最脆弱的时刻,也不知道怎么搞得,处在这一时刻的中国队阵脚大乱,谁都敢输,上帝好像最痛恨这种小富即安的足球价值观。 然而,要改变这种保守的功利性的足球思维并不容易,这可能就是足球文化宿命。足球是最接近战争特征的竞技游戏,决定胜负的因素很多,除了技战术水平的比试,还与教练的谋略、球队的士气、比赛的氛围等息息相关。足球的魅力是偶然性,实际上指的是一场比赛的比分是各种规律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的结果。与打平即可出线的思维相反的是置之死地而后生,而足球场上绝地反击成功的范例又比比皆是,通过这样对比,足球的一个本质特征就凸现出来,就是足球需要付出冒险的代价,那些以冒险为乐的足球文化中往往蕴藏着最多的赢球法则。中世纪的欧洲,西班牙是大航海时代的开创者之一,当时的西班牙崇尚冒险精神。但自从被崛起的英国打败后,失去海上霸权的西班牙只好偏安一隅,再也没有振作起来。西班牙的足球文化大体上与这种大国没落心态有关系。就是西班牙拥有一流的的实力,却永远是二流的心态,既没有豪强的霸气,也没有黑马的勇气。这也就是为什么每逢大赛前,西班牙队既不同于强队通过慢热的方式赢取最后的胜利,也不同于一般性的黑马,具备颠覆的潜能,而是先扬后抑,虎头蛇尾。 中国的足球文化倒是与本土文化不存在什么正相关的关联。相反,中国足球文化中有着不少反中国文化传统的东西。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的先辈早就总结出这一符合足球规律的文化理念,但中国足球可能是积弱太深,又不思进取,而且习惯于虚张声势,长此以往,造成了在屡战屡败前情感麻木,在保平即可出线的优势面前突然变得颓废消极,极度地不自信。 留学德国找错了师傅 在不久前的土伦杯上,中青队史无前例地获得了第三名。其实,这本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土伦杯相当于一个国际性的足球夏令营,成绩是次要的,倒是有没有新人值得关注。很遗憾,这届中青队还是由一群糙哥组成。但中国足协随即作出得让这帮没什么潜质的球员赴德国长期留学的计划更是大倒热灶。德国队在本届欧洲杯上衰败的表现,已经表明德国足球在青少年培训方面已经远远落后了。足协的大员们对世界足球格局的认识可谓肤浅,自1996年夺得欧洲杯之后,德国足球竟然陷入了人才危机近十年。这样的人才培养状况又怎么能够负担起改造资质一般的中国球员的重任? 现在的问题是,足协为什么如此孤陋寡闻,难道仅仅是赞助商的原因吗?其实,这也与中国足球文化现状有关。什么样的文化踢什么样的足球,这是骨子里的东西,是无法改变的。但中国足球的从业者却屡屡闹出没有文化的笑话。比如,刚刚坍塌的国奥豆腐渣工程,在设计之初就犯了方向性的错误,什么前场学巴西,中场学法国,后场学意大利,结果胡乱学一通之后,学成了一堆“洋垃圾”。这届中青队为什么要去德国,也是出于对文化认知的线性思维,搞足球要想赚钱,就学英超。但只学皮毛没有制度创新的中超成了只有苍蝇喜欢的一堆臭肉。搞足球要想出成绩,就应该去德国,因为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德国足球不仅成绩最好、最稳定,而且德国足球所强调的战术纪律和整体足球的观念很符合足协对中国足球的要求。在这里,足协显然又犯了愚昧的错误,德国队强调的组织性是足球本身的范畴,是一种足球性格。而我们认为的整体组织性则是要求球员听话服从。这其实是两码事。所有在中国联赛执教过的外籍教练没有一个不说中国球员是世界上最听话的球员,同时也是最没有技术特点的球员。中国球员最需要提高的是技术能力,中国球员脚下的“活”太粗,要想“活”变细,去德国显然是找错了师傅。 就在德国队在本届欧洲杯上铩羽而归之际,德国足协已经开始反思他们在青少年培养中出现的误区。但人家在进行反思,我们却从不反思,所谓反思也是官样文章,成绩一大堆,失误在所难免,然后就是好好总结,稳步提高。所以,这届中青队去德国留学一点都不奇怪,中国足协的视野跟国内许多球员的家长一样,要留学就去皇马,或者曼联。殊不知,欧洲大陆正发生着颠覆豪门的足球革命。本报记者 梁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