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日报:谁让男排神经如此紧张?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6月01日10:19 石家庄日报 | |||||||||
两种心态导致两种结果。仅仅68分钟,原本实力不弱于对手的中国队就因为心理紧张、技术变形,最终以败于澳大利亚队,虽在5月30日以3∶0战胜加拿大队,最终还是因为小分之差排在澳大利亚队之后,“梦断雅典”。 竞技体育的胜负向来难以避免,倒在“门槛”的比赛总让人扼腕叹息。此次男排低调出征落选赛,开始克韩灭日扫伊,颇有“气吞万里如虎”之势,却在一场关键的比赛中大失水准,可谓虎头蛇尾,令人深思。值得忧虑的是,不仅男排如此,每到关键时刻就掉链子,这已成为中国许多运动队的“通病”。哪怕实力在亚洲远远高出对手的项目亦未能幸免,常有“阴沟里翻船”的纪录。 对此,主管领导的解释总是千篇一律,队伍在比赛时过度好导致技术变形。以上理由也往往成为他们赛后推卸责任的遁词。 这些回答显然无法令人满意。因为,过度并非与生俱来,心态并非是绝对的抽象之物,它是具体环境下各种行为交织产生的结果,仅说结果、并简单将责任推卸到教练员和队员身上是不科学的。更有必要深入剖析的问题是∶到底谁让我们神经?为什么我们压力总是比对手大?为什么国外球队更容易在关键比赛放手一搏? 笔者为,这些问题仅仅从比赛本是远远不够的,它有着更深层次的体制原因。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走的是一条专业化体育制度道路。这种制度的优越性是可选拔出优秀运动员苗子,并保障其训练质量。但随效应是,国家队教练员和运动员背负了重大责任和巨大压力,他们的成绩成为衡量该运动项目是否成功的惟一标准。队伍一旦获胜,则“皆大欢喜”,能给主管领导、教练员和运动员带来位子、票子、车子、房子等诸多好处。但他们在关键比赛中落败,则往往引发该运动项目的剧烈震动,造成换教练员、主管领导“下课”、项目投入资金大幅度减少等种种难以预料的后果。 因为面临巨大压力,主管高层人士经常有意或无意地将比赛胜负作为一项“政绩工程”来抓,急功近利,对教练员和球队的评估标准往往是“唯成绩论”,甚至将其浓缩为唯“奥运会成绩论”和“世锦赛成绩论”。主管人员如此,教练到了关键比赛自然难以保持平常心态,不得不“如履薄冰”———因为无论此前带队的成绩如何优秀,球队如果没有赢得这种“生死两重天”的比赛,教练就可能率先成为“牺牲品”。 媒体的推波助澜则进一步将运动队推到“火山口”。关键比赛失利,随之惯性般的铺天盖地式的口诛笔伐。某些媒体甚至将体育比赛成绩与国家、民族的荣誉和尊严挂钩,并用颇具煽动性的语言将教练员、球员打入几乎万劫不复的境地。类似的场景在以往出现得实在太多,以至某些教练员和运动员都形成了条件反射,每到大赛,他们的脆弱神经甚至都习惯性地在高压下抽搐。 患得患失至此,运动队水平大打折扣并输掉比赛也就不足为奇。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关键比赛就是一个“拼”字,哪里容得你思前想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