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女帅男兵的神奇世界--记沈阳市第三十一中学男篮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5月18日02:48 时代商报 | |||||||||
走进“女帅男兵” 的神奇世界———记沈阳市第三十一中学男篮 前两年的CBA联赛中,一向特立独行的奥神曾破天荒地聘请了女国手李昕出任主教练。而在那之后不久,一部以此为基础原型创作拍摄的影片《女帅男兵》也应时推出。其实,就在我们身边的现实生活中,有着同样内容的一幕已经延续了20多年,而且所创造的成就可以说是上面所提到的两者难以比肩的。其中的主人公便是沈阳31中学男子篮球队主教练王胜
望着眼前个头不高、黑黑瘦瘦的王胜春老师,记者很难把她同一个多年来率领31中男篮打遍国内无敌手甚至已冲出亚洲的资深教练联系起来。但王老师开门见山的自我介绍却瞬间把记者的疑惑击得粉碎,“我1981年参加工作,到现在已经从事了24年中学体育教学工作了。”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培养出一批批在篮球和学业上双丰收的弟子成了王胜春惟一的追求,而她的努力也的确得到了丰厚回报。据王胜春介绍,从1985年开始,她的球队就几乎从来没有让沈阳市中学生男篮冠军旁落他家。而自1990年参加全国比赛以来,她已先后率队获得6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男篮冠军和去年的首届耐克全国高中联赛冠军。此外,王胜春和她的弟子还代表我国荣膺了2002年亚洲中学生男篮锦标赛冠军和1995年的亚军,以及1997年世界锦标赛的第五名和1995年的第七名。在今年的CHBL联赛中,31中男篮目前保持着惊人的全胜记录,在五场三胜制的总决赛中也已经2:0领先且在比赛中优势非常明显,所以夺冠只是时间问题。据了解,在王胜春老师这24年的双重执教生涯中,她所率领的球队总计在各项正式比赛中获得了多达27个冠军,平均一年获得一个还多。队员都是未来的大学生 据王胜春介绍,从她指导第一批学生练习篮球开始,她就从未忽视同时督促他们不能因此放松学业。用王胜春的话说,“我的队员都是这样的‘三高人材’———高文化成绩、高技术水平、高思想素质”。而随着近年来各界对青少年教育的重视,她的队员们也在自己的另一更为重要的领域中屡创佳绩———从1994年王胜春的第一名队员考入浙江大学开始,到现在她的弟子已遍布国内几乎所有知名高等院校。王胜春自豪地宣称:“现在我敢保证我的队员升学率可以达到100%!今年这批高三的队员已经分别与清华、北大、国防科技大、天津南开、上海交大等名校签订了入学意向协议。当然,这也是因为这些学校看中了他们在学习成绩不俗的同时,在篮球运动上的天分。”正因为如此,这支篮球队现在已经成了31中学乃至沈阳市的一个品牌。而且,近十几年来,王胜春已经逐步为她的球队先后组建了分别安排在一所小学和两所初中的梯队编制。教练与“妈妈”的双重身份 来自鞍山的刘家宁今年只有17岁,是去年才考入31中学的。他的偶像是NBA新泽西网队的基德,而他虽然身高已达1米94,在场上司职的却同样是组织后卫。记者笑称他不仅在CHBL、即便是在CBA也几乎是最高的组织后卫了,为什么不考虑去职业队?刘家宁坦率地说:“篮球和大学都是我的理想,在不能兼顾的情况下还是后者对我更重要。” 刘家宁表示:尽管相比普通的同学,他和队友们要付出得更多,但他们从未因此感到压力,也没有人会打退堂鼓。而且,“王老师对我们来说既是教练又是妈妈,她非常理解我们,也很照顾我们,简直称得上心有灵犀。所以我们和王老师一样常年不能回家,但平时通通电话,实在想了家人就来看看我们,也互相适应了。” 对于学生的赞扬和支持,王胜春倒是并未过多推辞。她说:“这么多年,我的学生从来没有任何人顶撞过我,我也觉得在这些方面可以说是做得挺好。但这些学生也确实不容易,他们每天5点半就起来出早操,然后上午上课,下午训练,晚上还有补习。”据了解,多年来王胜春和她的队员几乎天天吃住行都在学校,不仅没有节假日,连年三十也不休息。王胜春的爱人也在教育界工作,两人是昔日的同学,王胜春满怀歉疚地说:“这么多年来他对我是‘基本’支持的,因为要说没有意见那是假话。”王胜春还骄傲地告诉记者,自己的儿子现在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而且是该队参加CUBA(全国大学生联赛)的主力队员。在结束本次采访时,记者也提前向王胜春祝贺说:“王老师,咱们北京夺冠时再见!”王胜春底气十足地回答说:“好,夺冠时见!”本报记者杨树记者感言 二十几年,王胜春为自己和学校赢得了无数荣誉,但她更大的成就是让一批整天搂着篮球睡觉的孩子,最终能够把美梦一直做到可以为自己创造光明前程的高等学府中。 王胜春说,那是因为她的学生们刻苦,没耽误功课,所以打起球来也特别聪明,一点就透;学生们说,既然老师和家长都没拦着不让打球那就没理由不好好学习,而且听老师指挥比赛也领悟得特别清楚。当然,王胜春也直率地表示,由于现在我国的所谓职业化体育的“身后事”没有保障,才使更多的孩子们喜欢这项运动却不愿全身心投入其中,而上大学至少让他们有了日后谋生的一个基本条件。那么,反过来呢?我们的那些职业球员平时有多少时间用来充实和开发自己的大脑?他们对教练所指导和讲述的东西真正理解了多少?而在脱下运动服后,他们中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自食其力地幸福度过后半生?31中男篮的成功虽然是个现实例子,但对于某些领域来说,它可能永远只是个“不可能的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