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五行“把脉”中超之水篇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5月15日13:15 金陵晚报 | |||||||||
解释 水乃泡沫也,中国足协打造了12把中超的金交椅,并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蓝图,但是从大多数俱乐部的惨淡经营来看,中超并不是遍地黄金的天堂,而那些掷地有声的承诺,也正一个个变幻成肥皂泡。
表象 中超雷声大雨点小 在中超构想之初,足协的目标是要把中超打造成亚洲最大规模的顶级赛事,并且向世界级联赛进军。当初这一极具震撼力的规划使整个足球界为之一振,但是随着中超的渐渐临近,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在光环的背后是大把大把的泡沫,“新瓶子里装陈酒”、“穷折腾”是对目前的中超最广泛的评价。 的确,现在看来,那些豪言壮语更像是潦倒者醉酒后的发泄。中超因为决策者的思路混乱以及对客观情况的判断不足,正在离我们的初衷越来越远。中超几乎就是一甲A的翻版,“中超和甲A没什么区别!”这就是大连实德队主帅科萨眼里的中超,因为他是一位外籍教练,所以他才敢于如此直白地一语道破天机,就像皇帝的新装里面那个天真的小孩,而这对于我们中国足球的决策者们却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在中超的标准问题上,中国足协已经多次打了自己的嘴巴,当初阎世铎表示:“关键是要达标,决不勉强凑数,完成几个进几个,最少8队最多12队,即使达不到下限也决不放宽标准。”但是从后来的亚泰辽足之争,我们看到足协所谓的标准存在着人为因素,如果一条条地来验,那多达18条的标准几乎没有俱乐部能够都达到。中超俱乐部的资本以及经营水平决定着中超将来能达到何种高度,在标准上的让步,其实已经使中超大打折扣。 中超最大的卖点在于商务开发,但是到目前为止,中超的商务开发都不能说成功。以中超冠名为例,尽管足协得到了西门子一年五千万的赞助,但前提是保证赞助商60%的曝光率,由于央视退出转播,这笔钱最后肯定会打折扣,到时分到各俱乐部手中钱到底有多少还是未知数。此外,如果按照现在的模式,中超俱乐部要实现盈利显然不太可能,各俱乐部的造血功能尚未完善,有俱乐部连胸前背后广告都没卖掉,如此这般仅靠足协的一厢情愿,中超还是死路一条。 详解 缺乏市场有力支撑 中超在商务开发等方面遇到的困难,是早就可以预见的。这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的足球市场无法给之带来强有力的支撑。市场的开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看到的英超以及意甲等国外高水平联赛,他们的王国不是一天就造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来看我们的职业联赛,不过短短十年,与他们相比差之千里。中国足协当初在为中超规划时,就脱离了这样的现实条件,带有明显的“乌托邦”式的情结。 中超的商务开发应该是一个巨大的繁复的工程,他包含到中超标志、会歌、吉祥物等知识产权授权商品的生产和开发等方方面面。但是我们的中超俱乐部连最基本的门票收入都无法保证,更何谈其他相关产品的开发?而商务开发的核心工程在于提高联赛自身的水平,只有水平高了,才会有人关注。没有精彩的联赛就没有观众,没有观众就没有市场。以现在的中国足球水平来看,在此基础上去谈商务开发,难度可想而知。 “桔生江南为桔,生于江北则为枳,水土使然。”中超在构建之初就是仿效英超模式的,但是两者的市场成熟度不同,决定了在目前的中国中超尚缺乏土壤。这其中更包括中国并不具有英超那样公平宽松的环境,中国足协家长式作风注定了很多事情在中国行不通,当初在商务开发方面,中国足协通过福特宝公司把开发权收归自己门下,并对各中超俱乐部制定了多达19条禁令,这在英超是无法想像的。功利主义夹杂着其他无法言说的情绪,这就注定了我们的中超只会是“东施效颦”,到最后落个一地鸡毛。 金陵晚报记者 赵彦砚 (编辑 思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