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场惨淡无人关注 奥运金牌比不过男足“臭脚”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4月15日16:16 北京晚报 | |||||||||
“半裸体”赛场 这是中国柔道的全国比赛第二次在一个有顶棚而四面透风的灯光球场进行,上一次是在浙江温州。 在经济并不发达的武鸣县,这是最好的体育场馆了,有人戏称这是个“半裸体”赛
但是没人埋怨场馆的粗陋,柔道界人士早就习以为常。“在大城市比赛都没人看,地级市还好一些。”国家体育总局重竞技管理中心副主任宋兆年说。他对眼前灯光球场里的观众人数已经相当满意了。武鸣县很重视这次柔道比赛,县城里多处悬挂着红彤彤的横幅,球场门口的“特大喜讯”,还写着这次比赛创造的武鸣县“三个第一”:第一次承办全国比赛,第一次承办柔道比赛,奥运冠军第一次莅临。门票5元一张,观众不少,但真正买票进场的并不多,最少一天只卖出6张票,大多数观众是组织的。 “看女人打架” 没有几个观众能够看得懂比赛,赞助企业组织的职工方队忙着一次次举起自己企业的牌子和横幅。首日比赛晚上,还有一群人时常有节奏地大喊某某“果冻”,而中小学生则在指挥下喊“锻炼身体、振兴祖国”。有时比赛进行到激烈之处,学生们便喊“蓝方加油”、“白方加油”或者“运动员加油”。 一位当地保险公司的女士坐在记者身后,不时发出笑声,记者问她比赛是不是很有趣,她说:“看女人打架,挺好玩的。”武鸣县保安公司的一名保安说:“好像跟摔跤没什么差别呀!没有解说,我们根本看不懂。” “为什么大家热衷捧臭脚”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榻榻米上走出来的世界冠军”高凤莲,到1992年奥运会冠军“老虎”庄晓岩;从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冠军孙福明,到2000年悉尼奥运会冠军袁华、唐琳,中国女子柔道一直保持着强悍的冲击力。 但奥运会的辉煌并不意味着关注度的提高。街头的报纸上,还在连篇累牍地登着关于男足的鸡毛蒜皮。来自北京的一位柔道裁判说起柔道的社会化来,无比郁闷:“金牌项目没人睬,而成绩最差的男足,却热成这个样子。没办法啊,就是有人喜欢捧臭脚!” 郁闷的远不止柔道,广西体育局一位领导刚从济南的举重赛场归来,聊起奥运会成绩比柔道更辉煌的举重项目,一声长叹:“没人看举重比赛,即使是举重队员也是自己的级别一比完就走了。”他说,现在大部分奥运重点项目,如果推上市场,“必死无疑”。 现代奥运项目,绝大多数是从国外移植而来,在中国缺乏历史;而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的长期脱节,也使这些项目缺乏群众基础。上个世纪90年代末,把各运动项目推向社会的呼声不绝于耳,但这股风只是一刮而过,大家还是继续着原来的模式,然后以几分复杂的眼光看男足的纷纷扰扰。 现在大家都在叹息柔道奥运冠军庄晓岩拍卖金牌的困境,讨论运动员因文化素质低而引发的退役安置难问题,探索能否将与学校脱节的“一条龙”模式纳入学校,培养真正的大学生运动员。宋兆年说,柔道在日本、韩国和西欧国家开展得非常好,就是因为人家从小学到大学的体育课中都有柔道项目,学校间的比赛很多,不像国内一年就两次比赛。要让这些项目真正市场化,关键问题不在宣传,也不在投入,而在培养模式。 是啊,如果武鸣的中小学里有柔道课,即使场地粗陋,欣赏全国性比赛的快乐也会弥漫整个县城。肖春飞张周来(据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