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从市场规律看“孔令辉现象”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4月12日06:48 楚天都市报 | |||||||||
前些年农村亲戚听说养鸡赚钱,买来几千只小鸡养,头一年大赚一把。第二年,村里一下多出十几家养鸡户,等小鸡长大拿去卖,发现市场上早已“鸡山鸡海”,价格大跌。乒球与养鸡无关,但内在规律一样,都会在供求关系的支配下,走向繁荣或者衰退。 回顾20多年乒球史,国球兴衰有迹可循。1981年第36届世乒赛,中国队包揽7项冠军成为霸主。第37、38、39届世乒赛,中国队高手如云,大包大揽。供应过剩导致了国球“价
而一旦“供应紧张”,“看不见的手”便开始了调节功能:30岁的“海归”蔡振华走马上任;不到16岁的孔令辉、刘国梁破格进国家队……1995年,国球再度辉煌,包揽天津世乒赛7项冠军,前期投入得到了丰厚回报。 示范效应鼓舞着大家纷纷加大“投资力度”———王励勤、马琳、刘国正、王皓、陈杞、邱贻可等等蜂拥着杀向前台。近10年来,国球一直维持着在“国际市场”上的强势地位。 当发生从“供不应求”到“供过于求”的转折时,最显而易见的结果是“产品过剩”。29岁不到的奥运男单冠军孔令辉,在让国球管理者“开了无数次会”(蔡振华语)之后,才在最后一刻踏上通往奥运的道路,也就毫不奇怪了。 问题是,阎森怎么办?他是上届奥运会男双冠军,似乎更应该去雅典。恐怕又有人要为阎森惋惜了。但谁也没办法,因为这件事符合市场规律。 苏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