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中国人的F1车队--访佳通轮胎车队执行董事马汉华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3月29日14:08 新民晚报 | |
马汉华的普通话很难听懂,比如把“澳门”说成“欧盟”。但是,熟悉他的人都说,这一年多,他的普通话已经大有长进。 1997年,马汉华在香港创办了FRD(FRD是“方程式运动发展”的英译缩写)车队。一年前,上赛场出资2500万人民币,收购了FRD,并冠名“上赛FRD佳通轮胎”车队。马汉华出任执行董事。经过7年的苦心经营,以及与上赛场联姻,现在车队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方程 作为车队的负责人,马汉华的故事自然与众不同。 紧握住方向盘 今年44岁的马汉华,从小家境殷实,父亲是香港一家银行的领导级人物。小时候的马汉华非常顽皮,爱玩各种各样的新鲜玩意儿。1980年,马汉华考出了驾驶执照。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去澳门玩,正好碰到那里有一场赛车比赛。他饶有兴趣地看完了比赛,虽然看不出什么名堂,但赛车那种风驰电掣的感觉,令人窒息。以致若干年后,他仍难以忘怀。 马汉华大学读的是工商管理。毕业后,他干了很多事:开长毛绒玩具的工厂,办美容院,做保险代理,与人合伙开电影制片公司拍电影等等。每一个项目都办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他甚至自己在《烈火英豪》中也扮演了角色。 1985年,小有成就的他,决定在业余生活中寻找一些自己的兴趣。很自然地,他想到了赛车。那时,在香港这块弹丸之地,卡丁车刚刚开始热起来。 之后,赛车的方向盘,他就再也没有放下。其间,他获得了不少冠军。而他最看重的,是2002年亚洲雷诺方程式赛车总决赛的第三名。至于开车的风格,他自认为比较稳健。“闯过最大的一次祸,是在马路上,与一辆大卡车相撞。不过,开车的是我司机。我很少让司机开,那天巧了,我不开,就闯祸了。” 1997年,马汉华想到办一支车队,让亚洲更多没有足够资金的优秀车手,能够有机会获得方程式赛车最基础的训练与比赛。从那时起,他知道,这辈子算是与赛车耗上了。 从低级别起步 FRD的名字,是马汉华自己起的。他觉得,华人要开上F1,得慢慢来,一步一个脚印,一定要有一个坚实的发展过程。 这是他自己开赛车的体会。他没有开过F1,“想也没有用”。一是年龄关系,二是条件不允许。“开F1真的没有那么简单。”马汉华有一个观点,如果一名车手本身的条件不具备成为一名出色的高级别方程式车手,那么, 他就应该在低级别方程式中尽可能发挥他的优势。 “比如说李英健,因为整个华人圈太需要一名自己的F3甚至F1车手了,导致他太早脱离低级别方程式,最后在F3里面沉寂了下来,但是如果他继续在雷诺方程式里更多参赛,在这个级别里面他绝对是世界级的,那样也许名气更大。” 所以,抱着推广低级别方程式赛事的目标,马汉华一直做得非常出色。几乎华人圈里只要报得出名字的车手与机械师,都在他的车队里干过。像现在迈凯轮车队的程从夫,就在FRD车队开过好几年。江腾一去年也曾为FRD效过力。2003年,FRD车队拥有各类方程式赛车超过100辆,车手500多人,技师100多人。 进入新千年后,FRD车队越来越所向披靡。每次跑道上,总是有一大群FRD车手。冠军,有时甚至是前三名,都给FRD车队包揽。马汉华觉得,要有更大的发展,需要更多的资金与帮助。 这个时候,郁知非向他伸出了手。 办中国F1车队 作为目前中国赛车运动最出色的推广人,郁知非思维方式无疑是超前的。他不愿看到花了26亿人民币造起来的上赛场,孤零零地成为F1大奖赛十八分之一的组成部分。要让F1成为上赛场的组成部分。于是,他想到了自己组建一支车队,组建一支上海人的车队。FRD成了他最佳,也是唯一的选择。 马汉华也看到了一个契机,一个FRD车队打入大陆的契机。更主要的是,车队有了上赛场的支持,可以在一个更广阔的环境中发展。 除了车队,马汉华又想出创办一个赛车学校。他说,我们有赛车、有车手、有技师、有经验,因此我们可以帮助那些有志于从低级别赛事向高级别赛事发展的车手。“卡丁车是小学,我们这里是中学,F3以上包括F1,都是大学。”马汉华形象地比喻道。他希望这个学校能够让全国各省市的年轻赛车手,得到很好的锻炼,将来能进大学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有了上赛场在背后支持,马汉华的目标是将来办一支F1车队,“最快在2006年”。自从有了车队后,马汉华看F1时,都把重点放在研究车队的作战策略了。“一开始只是喜欢,现在想想,将来可要用上了。” 马汉华觉得,拥有一支F1车队,比培养一名真正的F1车手要来得容易些。“作为中国人,大家都希望中国车手能够开着中国自己的F1赛车,征战在F1战场。我想我会与所有中国赛车界的同仁,竭尽全力,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 记者高兴(本报珠海今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