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路:遗憾欲言又止 什么让祥福放弃“主力”?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3月29日10:37 《足球》报 | |||||||||
如果没有此前客场对韩国、主场对大马两场比赛的过程和结果,“3·27”中国国奥主场3比1力克伊朗国奥一战,足以让沈祥福一夜之间成为中国足球罕见的英雄人物———伊朗和韩国长久以来一直是中国队在其面前尽显孱弱的“克星”和“天敌”。 对于现如今的沈祥福而言是“越胜利,越像个罪人”———一如比赛之后,人们自然怒其不争地质疑“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而沈本人也将因此陷入难以名状的无尽懊悔
一个也许是有些无聊的问题:假如时光可以倒转回到25天之前,会不会极有可能赢得一个天壤之别般的不同结局呢? 中伊之战,中国国奥首发阵容相比于前两场再一次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实际上这个时候做出这样的决定对于主教练来说通常会得到一种“费力不讨好”的结果———比赛输了,人们会讥讽说“怎样变还是个烂摊子!”;比赛赢了,人们也会联想到“早这样不就行了吗?” 或许是基于“虱子多了不咬、债多了不愁”的一种释然,沈祥福最终还是坚决地选择变化。只是——以“实德五虎”悉数登场作为典型标志,这不正是“沈家军”过去4年中最常见、最基本的那套主力阵容吗? 那么,是什么让沈祥福在最关键的比赛到来的时候,突然放弃了长时间磨合练就的主力阵容?从沈祥福接受采访时的欲言又止似乎显示个中存有难言之隐,但即便如此,沈祥福依然有需要自我反省之处。 举个例子:胡兆军和王栋两者之间,谁更有实力应对关键性的大赛?如果让沈祥福自己不假任何思索地说,答案肯定是前者,但“3·3”中韩战前,一心力求稳固防守的沈祥福前思后想,犹犹豫豫中做出了用防守能力更强的王栋取代胡兆军首发的决定,结果失球恰恰缘自于王栋缺少大赛经验。 有时候,想得太多、想得太复杂客观上是给自己平添了无数的障碍。相比之下,2001年的米卢在带领中国队冲击世界杯的时候,整个过程中真正着力思考和解决的似乎只有一件简单的事情———心态的调整,但结局却是皆大欢喜。 沈祥福心头顿生的遗憾,实际上是一种中国式复杂化带来的遗憾。当然,简单问题复杂化本身就是中国足球的一大特征,沈只是没有具备逃脱其中的能力而已。所以,“遗憾”也就顺势演绎成为一种“悲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