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倦的黄昏 难言的等待--国奥赛前训练侧记(组图)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3月27日13:15 新民晚报 | |||||||||||||
昨天,武汉体育中心,国奥队迎来中伊之战前的最后一次训练。对绝大多数等候的球迷来说,这似乎是一次“告别晚餐”。 一名来自四川的残疾球迷,坐着轮椅来到场外。他俯下身子,勉强铺开一条“头可断,血可流,中华精神不可丢”的横幅。看着有人围过来,这名四川球迷仰天大喊:“为什么,为什么?”没有人问他,什么“为什么”,也没有人回答。 向东,向西。每一次有大巴开进体育场,都有三五十名年轻球迷,兴奋地来来往往,追赶大巴。可惜,每一次球迷都只能失落地折回。他们并不知道,国奥队已经通过一个秘密入口,悄悄地进入体育场。 原本,国奥队准备“封训”。但如此时分,国奥队面对的是蜂拥而至的100多名记者,面对的是“现在还封闭什么?”的质问声。记者通道的门,5分钟后悄然打开。 采访区在东半场,训练安排在西半场。记者们站在南面,任意球训练却安排在北面。这真的有点像现在的中国足球了,背道而驰。距离,有时候是会让人产生陌生感的。更何况,现在的国奥队,也“隔离”不了什么。 训练照常开始。热身,传接球,战术,对抗……一名广州记者说:“每天都是这样,我看都看厌了,更别说训练的球员们了。” 又看见了沈祥福。与资格赛开赛前那个豪气冲天的沈祥福相比,与一周前失手马来西亚时那个万念俱灰的沈祥福相比,昨天的他,更有点“骆驼祥子”的味道了。整场训练课,他几乎不说,只看。几乎不笑,只严。沈祥福的月薪约有1万元,但这个老实人承受的,却是1000万、1亿双眼睛的注视。 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有种冲动,想跑上去告诉沈祥福——1个小时前,伊朗队主帅科汉,还在下榻宾馆的精品店,试图将一件标价700元的西装,“砍”到400元。半个小时前,伊朗队集中时,还有3名球员赶着跑去上厕所。中伊之战前,伊朗队的压力更大,但别人为什么没想过“封闭”? 训练在继续。远射练习,胡兆军高射炮,王栋高射炮,杜威高射炮……这引得看台上的球迷一阵阵喝倒彩。一名熟悉的国奥球员跑近了,对了对眼神,然后又跑开了。前一天晚上,就是他在电话中痛苦地说:“别提了,别提了,一场噩梦。” 一名草坪公司的工作人员,向记者大倒苦水,“你去看看更衣室,你就明白了。上次中马之战后,马来西亚球员把更衣室收拾得整整齐齐,而国奥队呢,新买的沙发,上面竟然是两个用钉鞋踩出来的洞……” 每个人似乎都在看训练,每个人又似乎都有点游离。天黑了,国奥球员拍拍身上的灰土,没滋没味地走了。有球迷在大叫杜威的名字,也有人对沈祥福喊:“明天别再输了啊。”100米外,伊朗国奥队,正在训练场地上,轻松地跑圈。 散场时,又见那个坐着轮椅的四川球迷,呆呆地坐着,似乎什么都与他无关,又似乎还在回想:为什么? 记者晏秋秋(本报武汉今日电) 中伊之战前,球迷们在一条“头可断,血可流,中华精神不可丢”的横幅上签名 本报记者彭幼龙摄 就在中国国奥队训练之前,伊朗队主教练科汉和队员们正在下榻宾馆的精品店里“砍价” 本报记者彭幼龙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