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超白金"到废铜滥铁 谁制造了"垮掉的一代"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3月22日05:01 重庆晚报 | |||||||||
四年前在霍家军兵败巴林后,有人给生于1977年的他们写的墓志铭就是“垮掉的一代”。如今在沈家军重复悲剧的时候,又有人把“垮掉的一代”的帽子扣在这群80年代后的年轻人头上。 什么才叫“垮掉的一代”?难道仅仅以当前的成绩足以断定他们是垮掉的一代?这两个巨大的问号不会比歌德巴赫猜想更容易。尤其是在当年孙继海、李铁那批被斥责为“垮
记得前段时间的《时代》周刊封面用的是两名叫春树和满舟两个出于在80年代的北京青年,同时还探讨了关于“80年代后”的话题,最后有人说,“80年代后”提法荒唐,80只是一个时间刻度,应该正视的不单是“春树现象”,而是“青春现象”。 这正是一种青春现象,不管是77年代还是80后,他们遇到的问题都是一种青春现象。春树和满舟说,“我们期冀着真正的自由,去我们想去的地方,做我们想做的工作,拥有我们想要的朋友。”我想不管是当年的孙继海、李金羽还是现在的杜威、安琦、张耀坤、于涛,他们都跟春树和满舟一样,需要的是一种真正的自由放逐,作为中国足球真正的全职业化两代人,他们也想证明自己的职业,也想个性解放。但在国奥领导们跟世人的看法一致,“77”和“80后”都是流淌着“一种令人恐怖的血液”的青少年,更关键的是,中国足球长期以来的传统只能容许一种“前门后门一把锁”的管理模式,他们只能接受统一的思想,只能在封闭中战斗到底。长期没假的封闭,切断电话,足不出户,这就是领导们眼中的“中国特色”。 需要放飞的心灵被束缚,原本脆弱的心理就难以经受住考验,足协,教练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让这群渴望阳光和自由的青年身心遭到了伤害,每天在三点一线中颠沛,在忐忑不安,谨小慎微中残喘,即使心理再坚强的人,也会被折磨得诚惶诚恐。有人很纳闷这群在青年比赛中虎虎生风的队伍到了正式的成人大赛后就变若两队了,为什么这群经历了多年甲A联赛锤炼的真正职业化球队,在联赛中如此游刃有余,如今到了国奥队大赛中就像不会踢球了一样。 事实上原因跟很多社会学家分析“80年代后”相似,社会批评家朱大可面对不少“80后”笔下的作品,认为他们只是一些被商业激素催熟的果子,只能反映市场繁荣,不是文学繁荣,他们需要更多理性的空间去培育。对于像杜威、安琦等足球的“80后”来说,他们需要的同样是一种理性的空间。青年队时没有如此众多的“眼球关注”,没有那么多的成绩指标,没有那么烦人的封闭管理,在无拘无束中,他们自然能够充分释放自己的能量。相反,如今在各方面的瞩目中,这群孩子一旦张扬的个性遭到了压抑,被成绩指标压弯了腰,很少经历考验和打磨的心灵自然就会变得很脆弱。 是谁制造了“垮掉的一代”,显然有了答案。 记者 王印毅 吴德川(本报武汉专电) |